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安穩生活不等於一切 蘇嘉豪︰實現理想要趁早
  • 三戰立會誓蹚渾水? 林玉鳳︰我未做到,就要做多一次!
  • 只談口號沒結果 林宇滔:除了鬧,更需要解決問題
  • 創意應與在地文化結合 于國華:荔枝碗規劃需要共同討論
  • 考核不離地 創意雖好 亦需社區關懷
  • 活化船廠 學生點子多
  • 「警鐘長鳴」個案摘錄
  • 警員「知法犯法」令市民失信心 蘇嘉豪:警權缺乏外部監督及制衡
  • 警隊內部違法個案頻生 黃少澤:我們不怕揭醜 無監督無進步
  • 醫療開支透明度低 蘇文欣:易生貪腐
  • 轉載虐狗片段反被告 周庭希:事件對公民自由十分不利
  • 虐狗司警先告狀。歐安利︰警察應受人尊重而非令人害怕,蘇文欣:事件傳達不良訊息
  • 荔枝碗出品 旅遊塔木船長滿草 談錦全:荒廢很可惜
  • 仿製爺爺漁船 羅立文讚靚 陳逸鋒:望推廣漁民文化
  • 本地舊漁船 修復後成觀光明星 Bibito Herinque:澳門需保育海洋傳統
  • 其他澳門出品「明星船」(部分)
  • 續期手續繁瑣 恐免費醫療被削 腎友:望政府傾聽病人心聲
  • 蘇文欣:公開資助詳情 釋市民疑慮
  • 蘇文欣:公開醫療資助詳情 釋市民疑慮
  • 黃潔貞:設專科培訓 提升本地醫療水平

大炮台外牆批盪層出現剝落 戴仕炳:以最低限度作出干預 盡可能保留歷史資訊

2019-10-19 13:22




在文化局舉辦的「大炮台的保護及修復技術」專題講座上,上海同濟大學歷史建築保護實驗中心主任戴仕炳為市民詳細介紹大炮台外牆所存在的問題、近10年對大炮台批盪層所進行的研究、修復及保護的原則與技術重點。
戴仕炳表示,10年前文化局委託了同濟大學歷史建築保護實驗中心展開對大炮台批盪的研究,「為什麼要做研究?因為從實際來看,大炮台外牆的批盪層存在許多問題,包括外牆有樹,其原因是由於牆體有許多地方都有開裂,樹根除了長在表面,還有部分已生長在牆外。此外還有批盪剝落的現象。」他指出,大炮台已有悠久的歷史,牆身用夯土建造,雖然夯土可以很耐用,但對比起石材,其耐久性則顯得不足夠,加上其耐水性有限,並受到溫差、乾濕變化、颱風、暴雨等因素,對於牆體的穩定性是有一定影響的。
戴仕炳表示,若要對大炮台進行保護及修復,首先必須要對多個原則進行討論並達成共識,包括要延續大炮台自己的特色,透過前期研究將之展現出來;第二是要保持其真實性及完整性,不能添加、改變,尤其是形式、材料、工藝等方面;第三就是可識別性原則,透過今次的修復,讓以後的專家學者以及遊人可以識別到大炮台;而第四亦是最重要的,就是有效而最低限度干預原則,因大炮台有安全隱患,所以需要干預以達到效果,但亦要以最低限度形式進行干預,盡最大可能地保留歷史資訊。
而為了找到修復的方法,研究團隊展開了大量前期工作。戴仕炳表示,研究工作包括五方面,包括現有的批盪及夯土的類型、批盪修復的歷史物證、知道用什麼最佳配方來進行修復、實驗室分析、現場試行等,經過這些工作才找到適合大炮台的最佳修復方案。
經過採樣後,研究團隊發現牆體的夯土至少有兩類,第一種是米白色,位處牆體裡面,而第二種則是土黃地,靠近牆體外面。戴仕炳指,根據他們所發現的層次關係,認為第一類夯土應是最老的,而兩種夯土中都存在石灰加泥土夯起來。而許多夯土的批盪層都存在脫落的情況,他指出,夯土表面的石灰批盪一方面可以增強夯土的強度,另一方面可為夯土遮風擋雨,一旦批盪層剝落,夯土層就失去保護,很容易倒塌。
至於在批盪層方面,研究團隊在大炮台牆體發現了至少四種批盪,包括中世紀時期歐洲等地十分普遍的多石灰、少砂石配方,推斷這種配方可能是大炮台最早建造時的原始配比;第二種是石灰與砂石一比一的配方,與中國古代的配比很相似;第三種則是較為現代的配比,石灰含量降到3成,而砂石升至7成,戴仕炳形容這種配比是黃金配比,在19至20世紀十分常用;而最後一種則比較特別,配方中只有石灰沒有砂石,認為可能是在特殊情況下,例如某個地方壞掉,才用石灰作填補。
文化局就配比進行試驗 證明傳統石灰修復具可行性
為了試驗團隊所發現的不同配方中,哪一個比較適合今次的修復,戴仕炳與團隊進行了不同的實驗,包括複製夯土、灰泥、批盪配方等實驗。最終團隊選擇了1份石灰加9份砂土配製成的夯土,並選擇了3成石灰7成砂土的批盪層配比進行施工。而文化局於2016年亦就結論進行一個大型試驗,並於2019年3月進行對比監測及評估,結果證明傳統石灰技術修復的可行性。
戴仕炳指,2016年修復完成後,發現牆體下方有一道水跡,而今年3月發現水跡有擴大,但他認為此舉沒有問題,「大炮台經過多次改造,肯定有水進去,要令頂部不滲水是無可能的,水進去後一定要出來,否則就會有很多麻煩。石灰配方的好處就是能讓水可以出來,不會堵在城牆內。」他認為,這證明了10年前所驗證的修復方法是可行的,但在條件許可之下,若歷史資訊可以更多地保留下來,可以為研究及展示提供更多真實訊息。
戴仕炳總結時強調,10年前的修復觀念與現今不一樣,10年前很多人會追求新,但現在更講求是新舊相容,也就是說新加的東西與舊有的要兼容,所謂兼容要表現在顏色、質感、肉眼看不見的物理化學性能。而過往批盪層脫落,往往會用水泥漿來修復,硬得得快,強度也足夠。「但經過這幾十年對於大炮台遺產保護的評估、跟蹤、發現,用很強的材料來修復,結果會相反。就像老人一樣,你讓他吃很強的藥,可能無法治好病,更還會生更強的病。弱的牆以弱的石灰去修,去增加大炮台面層的強度。所以今次修復當中,所有用的材料都是石灰。」
他亦指,過往很多修復方案中會加插很多措施,但是發現措施愈多,即使設計師沒有犯錯,現場施工人員都可能會出錯,導致想法很好,但實際技術不好。「所以我們的方案,很多的技術措施是愈簡單愈好,讓現場施工人員能夠理解,讓管理人員可以理解。這就是所謂的少就是多,材料少、不要太複雜,能讓大炮台得到保護的最大化。而遺產保護是要日常維護的,不可能一次過將要做的東西完成。」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