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 特朗普製造籌碼欲逼中國埋單 黨報:301傷不了中國筋骨
  • 美國務卿表示美國仍願與朝鮮對話
  • 特朗普被指袒護白人至上主義
  • 中美兩軍建首個對話機制 11月首次對話細節待定
  • 印美擬建立外交國防新對話機制
  • 台三大黨要求林全到「立院」報告大停電事件
  • 習近平勉青年紅色築夢之旅大學生 把激昂的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
  • 韓國總統: 將竭盡全力阻止半島發生戰事
  • 國際和平集會紀念抗戰勝利72週年 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祈禱世界和平
  • 新華社評論:安倍回歸的「初衷」應該是「和平發展」
  • 美將啟動對華貿易調查損害中美經貿 商務部強調:堅決捍衛中方合法權益
  • 貴州沿河土家人的脫貧「山字經」
  • 普通民眾科學素養提升爭取「發言權」
  • 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內地港澳青年熱議中央出臺便利性政策措施
  • 蔡英文:司法應貼近人民判決要能看得懂
  • 北韓攻擊關島是否中立 陸:不便回答 美中貿易掛鉤北韓問題 陸:不合適
  • 新疆精河地震災後重建有序開展 受災群眾健康體檢工作也已啟動
  • 美國政府或對中國發起貿易調查
  • 新疆精河地震災後重建有序開展 受災群眾健康體檢啟動
  • 北韓搞不定特朗普揮301大刀砍中國 美祭301學者:特朗普欲增加對中籌碼

中共中央機關報: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非搞新“計劃經濟”

2016-01-05 05:04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近日獨家專訪權威人士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計劃經濟”,而是為了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
    兩周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理論思考到具體實踐,都做了全面闡述;從頂層設計、政策措施直至重點任務,都做出了全鏈條部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經歷了由“三期疊加”到“新常態”的不斷探索、深化認識的過程。這一概念首次見諸公開是在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
    接受《人民日報》採訪的權威人士表示,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品質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之前,輿論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存有兩種誤解,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實行需求緊縮,以及搞新的“計劃經濟”。
    權威人士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實行需求緊縮,而是主次要分明,當前要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準供需平衡向高水準供需平衡躍升。在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強刺激,也要防止出現順週期緊縮。
    這位權威人士表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而是要通過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矯正以前過多依靠行政配置資源帶來的要素配置扭曲,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儘管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曾經在中國發揮了很大作用,但現在再按照過去那種粗放型發展方式來做,不僅國內條件不支持,國際條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續的。中國經濟正從粗放向集約、從簡單分工向複雜分工的高級形態演進,這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客觀要求。
    1998年,中國也曾面臨外需低迷、內需不足、產能過剩的困境,當時頂住壓力,紡織業實行大規模限產壓錠,才有了後來經濟的強勁增長,才有了今天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但在前進的道路上,必須破除長期積累的一些結構性、體制性、素質性突出矛盾和問題。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近期主要表現為“四降一升”,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
    “這些問題主要不是週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權威人士強調,在當前全球經濟和國內經濟形勢下,國民經濟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型反彈,可能會經歷一個L型增長階段。致力於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藥方有局限性,根本解決之道在於結構性改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明年及今後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
    權威人士表示,“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其整體融合、有機結合、相互配合,旨在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
    其中,宏觀政策要穩,就是要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產業政策要準,就是要按照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通過功能性的產業政策加以引導;微觀政策要活,就是要把企業真正當作經濟發展的主體,“放水養魚”,讓企業去創造有效供給和開拓消費市場;改革政策要實,就是要一項一項出臺、一項一項督導,讓各項具體改革舉措落地,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大決策的落實;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從思想、資金、物資等方面有充分準備,切實守住民生底線,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權威人士表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抓住關鍵點,致力於打好殲滅戰,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完成好“五大重點任務”要做好“加減乘除”,要著力在“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上下功夫。
    長期看來,各項任務都利於增強發展動力;短期來看,不同任務間又具有“對衝”作用。比如,化解房地產庫存對增長是明顯的“加法”,可以減緩去產能帶來的“減法”效應。而去產能又會調整供求關係,防止出現宏觀經濟通縮效應。
    權威人士強調,無論是處置“僵屍企業”、降低企業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提升有效供給還是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解決的根本辦法都得依靠改革創新。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屍企業”,必然會帶來一些衝擊,而且這些衝擊很可能會從經濟領域延伸到社會領域。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產業會此消彼長,企業會優勝劣汰,就業會轉崗換崗。
    然而,相比上世紀90年代,現在中國的實力相當雄厚,經濟發展基本面好,新動力正在強化,新業態不斷出現,前景是光明的,經濟不會出現斷崖式下跌。社會就業形勢、財力規模、保障制度有了很大進步,抗風險能力強,只要處理得當,雖有陣痛,但不會很大,不會出現大規模的下崗失業問題。
    權威人士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窗口期不是無休止的。這項改革是不得不邁過的坎,是不得不闖過的關,必須加快步伐、加緊推進。
 

新華澳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