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國際學校展學生視藝作品
  • 聖德蘭師生苦路祈禱
  • 理大赴葡國大馬推廣澳高教
  • 澳大研發程式助學生紓壓抗鬱
  • 粵華葡文月精彩紛呈
  • On One's High Horse——極度傲慢
  • 新華親子遊橫琴體驗蠔文化
  • 新華夜中學生探訪流浪狗
  • 六人獲頒科大榮譽博士
  • 菜農科普親子日培養科學興趣
  • 澳電三階段達雙碳目標
  • 葡企商會:鞏固中葡平台迎機遇
  • 今多雲驟雨
  • 澳蘇中學生交流營七月舉行
  • 復活節料驟雨增有雷暴
  • 宋碧琪促研限非入網校師生比
  • 旅遊業界學習兩會精神
  • 城大邀人大政協傳達兩會精神
  • 理大兩會分享會弘愛國愛澳
  • 全青澳委員分享兩會精神

社區發展從文化傳承開始

2016-03-10 06:30

    社區發展從文化傳承開始

    今日農曆二月初二土地誕,本澳各區土地廟值理會或組織相繼推出系列賀誕節目,包括慶祝儀式、上演神功戲、設敬老宴及派發祈福米等,亦將恢復部分傳統活動。這類地區性質的節慶文化活動,既有守土安邦、祈福行善、維護傳統的意義,更是舊城區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

    當下,華人社會仍注重承襲敬拜土地習俗。土地神又稱土地公、社神,馬來西亞亦稱大伯公。不管稱謂如何,實指古代神話中管理一方土地的神祇。按傳統習俗,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為土地神生日,期間本澳多個土地廟組織舉辦祭祀及賀誕活動,與廣大善信一同敬拜,祈求五穀豐登、闔家安康,祝願社會和諧。

    綜觀文化局剛完成“全澳第一批不動產評定”公開諮詢的十個不動產項目,四項為各區福德祠,顯見土地信俗深入民心。福德祠或土地廟空間有限,但蘊含着重要的宗教功能及社區功能;更重要的是,本澳土地誕活動多年傳承下來,氛圍與賀誕形式保持原味,更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與平台,對研究澳門歷史尤其土地俗神崇拜提供重要的參考作用。

    近期,坊間喜聞三大土地廟向政府聯合申報的“澳門土地信俗”取得新突破。獲當局支持、大專院校學術團隊撰寫文本,得到沙梨頭土地廟、下環福德祠及雀仔園福德祠三方高度協調,於賀誕後將綜合活動盛況製成宣傳短片,從平面、立體層面鞏固申遺基礎,深化信俗歷史文化內涵,以增勝算。

    倘“澳門土地信俗”今年底成功過關,將成為繼“澳門媽祖信俗”、“哪吒信俗”等同以信俗為名的項目,晉身為新一批澳門非物質文遺名錄,增強特色民間信仰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成功進入澳門文遺名錄,始具條件申報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遺名錄,提升層次。預見“澳門土地信俗”一旦入遺,有助增強大眾對土地信仰的關注,深挖傳統節慶活動背後的時代意義。

    當局聯同民間力量對具潛質列入名錄的非物質項目建檔、調查和深入研究等,過程中宜引領年輕人參與,響應文化傳承。當局如何有效地引領坊間共同挖掘並整合申報同具入遺潛力的傳統活動,同時培育專業團隊協助撰寫申報文本,以更高度、深度、善用科技整合申報,每個環節皆重要。一切還須政府調整政策,設法調動教育機構、社區組織及青年社團等積極性,延續具活力的傳承體系,勿為申報而申報,背離初衷。

    官民申遺之路、推廣之路仍漫長,但必須走下去。澳門要建立世旅休閒中心,打造多元文化社區,要懂得善用本土文化資源帶動社區優化,刺激社區旅遊。藉申遺工作提升大眾文保意識,會是延續本土城市文化、永保歷史城區生命力的重要出路。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