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美四月採購經理人指數回落
  • 亞洲貨幣偏弱 人幣壓力漸增
  • 建築工程界赴黔考察發展趨勢
  • 港股三連升 破年內小三頂
  • 樂高特展 展1:1賽車模型
  • 銀河櫻花文化節 豐富多元體驗
  • 格蘭莫雷借澳平台入內地
  • 澳民航4挑戰 15建議破發展瓶頸
  • 下調充電費 無助電動車銷情
  • 數字藝術展 打造一展雙城標桿展
  • 首季賭稅近220億
  • 銀行公會CE-CPLP做好中葡金服平台
  • 賭收谷底反彈 六博企去年賺184億
  • (一家之言)創設基礎條件 吸引國際客
  • 商務部:強烈反對
  • (社論)中國經濟保持穩中向好
  • 特:TikTok被禁拜登負全責
  • 習近平冀渝高質量發展
  • 中方:強盜行為
  • (西窗小語)二○三○年世界經濟中心在非洲?

邊打機邊賺錢 你懂嗎?

2016-12-15 06:35


    邊打機邊賺錢  你懂嗎?

    早於○三年七月,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發表有關自媒體(We Media)的研究報告,定義自媒體為“how ordinary citizens, empowered by digital technologies that connect knowledge throughout the globe, are contributing to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ir own truths, their own kind of news.”意思是說一般大眾透過數碼技術(如互聯網)而獲取到世界各地不同的知識及資訊,以他們自身的信念及方法參與媒體內容製作。

    打機沒前途嗎?在自媒體新世代中,卻有人以打機成為賺錢的生意,甚至幫助事業發展。以來自瑞典的YouTuber PewDiePie為例,其YouTube直播遊戲頻道於六年間累積5,000多萬用戶訂閱,超過100億次播放。由於YouTube會跟YouTuber分享廣告收益,龐大的播放率代表着可觀的廣告收入。單以一四年計,他的廣告收益達745萬美元。

    鄰近香港亦有代表。被稱為“達哥”的林慧韡,也是在網上直播遊戲實況而成名,直播每次有數千甚至過萬人次觀看。成名後,獲聘為一間手機遊戲公司的副總裁,更拍攝很多不同的廣告。

    網紅結合網絡營銷

    在內地,這批人被稱為“網紅”,“網紅經濟”更是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網紅經濟”所以被冠上經濟二字,因它結合網絡營銷。“網紅”結合網絡營銷是把龐大粉絲群變現的方法,主要透過收取廣告費或推銷自家品牌或貨物。

    被稱為中國頭號網紅的“Papi醬”,其新浪微博上就擁有2,000多萬名粉絲。她於今年三月得到1,200萬人民幣的融資後,四月在北京舉辦一場廣告拍賣會,拍賣其影片中的展示型廣告位置。最後短片廣告以2,200萬人民幣由一家化妝品公司投得。

    另一位網紅張大奕,微博擁有470萬粉絲,也是淘寶網店主。其衣服配搭是粉絲們的模仿對象,據稱其網店上新產品會於兩秒內被“秒光”,每月銷售額達逾百萬人民幣。據BCC中文網報稱,她去年收入高達3億元人民幣,可能比中國一線女明星范冰冰還要高。

    更有趣的是,現時內地流行視頻直播,內容由娛樂性的唱歌跳舞,到教學類如教授化妝、投資等,應有盡有。這類平台的其中一種收入來源,就是粉絲們真金白銀買入虛擬的“打賞”禮物,送給喜歡的直播網紅。直播平台根據網紅所得的虛擬“打賞”分賬。最誇張的個案是,今年十月一名粉絲向一名女直播網紅在短短一分鐘內送出100萬人民幣禮物。

    宅經濟成經濟詞匯

    一六年六月,新浪微博數據中心與艾瑞諮詢公司發表“2016年網紅生態白皮書”,提供很多有關網紅的有趣數據。網紅的男女佔比約3:7,但粉絲的男女佔比卻約6:4。配合上文中提及的打賞美女主播的瘋狂例子,有很多人分析網紅經濟有部分是“宅男經濟”的延伸。

    時至今天“宅”已不只是男性專利。隨着網絡的普及化及網上支付的發展,越來越多人寧願留在家中工作、娛樂、消費等,這種新的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宅經濟”成為不能忽視的一個經濟詞匯。加上被稱為“互聯網原生代”的“九○後”或更年輕的一代正逐步成長,令自媒體、網紅經濟等互聯網時代的新現象更添驅動力。

    對傳統媒體的衝擊

    平台專家、財經專欄作家魏力認為,自媒體對傳統媒體主要帶來三方面的衝擊:公信力、眼球、盈利。隨着社交媒體興起,特別是今年推出的Facebook live,人人都是記者,一條現場直播片勝過千言萬語,加上傳統媒體“歸邊”情況嚴重,政治取態明顯,對自身公信力造成打擊。

    另一方面,由於在職人士每日上網時間有限,Facebook等社交媒體已成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吸收知識、閱讀新聞的主要地方,而不再是看實體報章、觀看電視新聞及瀏覽新聞apps等。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及網上點擊率大幅下降。因應這種趨勢,不少企業把廣告資源轉為投放網上媒體,甚至找Key Opinion Leader(KOL)為代言人,而非以往非要找電視台藝人不可。這對傳統媒體的廣告、經理人收入均構成重大打擊。

    秒投平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