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舞台重演社會悲劇 望警醒人心——專訪《怪獸們》
  • 戀愛電影館營運再易手 對比兩次承投、交接
  • 戀愛電影館轉由拍板營運 9月9日首輪電影放映
  • 【特約刊登】金馬導演關錦鵬蔡崇隆 9月亮相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 【特約刊登】書寫東南亞的攝影軌跡——淺談《東南亞攝影概論》
  • 由創作,到分享——專訪展覽「做書『碌士』A to Z」
  • 笑種種無常——專訪《荔枝英雄傳》
  • 靈光中捉緊片刻真實──專訪孔慶輝談創作
  • 建築專題影展「大銀幕上的建築美學」於戀愛電影館開幕
  • 已故藝術家李銳奮散文集《意猶未盡》出版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貮」: 生命的姿態——Rusty Fox的《Nocturnal》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 壹」:當下的命題
  • 【特約刊登】談法蘭克「當下的真實性」——訪《西哈諾》劇組
  • 【特約刊登】打破演員及觀眾的慣性——專訪《西哈諾》導演Franck Dimech
  • 【來稿】澳門影像作品的女性新勢力
  • 疫後延續線上交流 讓多元盛放
  • 點亮自己,照耀他人——專訪「遊戲的火花 | 玩轉線上劇場遊戲」課程
  • 共融藝術.心之所向 ——專訪表演課程「心之飛人」
  • 生命的最後一剎,誰可作主?——專訪論壇劇場《喺度簽個名》
  • 乘一趟廟船,航向千年後的記載

對「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禮」的幾項建議

2017-01-05 12:27

旅遊局於 2016 年底與澳門影視製作文化協會合辦「第一屆澳門國際電影展暨頒獎禮」

旅遊局於 2016 年底與澳門影視製作文化協會合辦「第一屆澳門國際電影展暨頒獎禮」

旅遊局於 2016 年底與澳門影視製作文化協會合辦「第一屆澳門國際電影展暨頒獎禮」

旅遊局於 2016 年底與澳門影視製作文化協會合辦「第一屆澳門國際電影展暨頒獎禮」

旅遊局於 2016 年底與澳門影視製作文化協會合辦「第一屆澳門國際電影展暨頒獎禮」
由旅遊局和澳門影視製作文化協會合辦的「第一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禮」,總預算費用高達5500萬澳門幣,比起香港國際電影節及台灣金馬影展的預算還要高出一倍有多,雖然錢比人家多很多,但卻劣評如潮,其實資金豐厚並不代表一定可以把事情辦得好,重點還是在於主辦單位是否真的對電影以及電影節有一定認識、有否足夠經驗、是否真心想把影展辦好等等,不是錢多就一定可以辦好電影節的。
作為一名本地電影工作者,筆者絕對支持澳門舉辦國際影展,只是主辦單位必須對電影及電影節有一定認識,以及要有推動電影藝術的抱負,然而對電影和國際電影節毫無概念及經驗的旅遊局,跟同樣毫無概念的澳門影視製作文化協會竟然一早已簽定了三年合作協議,也就是說,這個劣評如潮的國際影展還會辦多兩年,且同樣繼續由完全不對口的旅遊局和影視製作文化協會主辦。既然米已成炊,無法透過時光隧道回到合作協議簽署前,那唯有向主辦單位送上以下建議,望能細心傾聽。
 
1. 請不要再亂派戲票
旅遊局局長文綺華曾向傳媒表示,一成戲票派給業界,而四成的戲票派給贊助商,換言之,只有一半的票是公開發售,老實說,真的有一半嗎?為甚麼我在影展開幕前五天到售票處購買黑澤清的新作《攝拍勾魂》時,售票處說是滿座,但有朋友進場觀看,卻發現有百多個座位的銀河UA卻只有大約十二個觀眾,同一天在銀河UA觀賞一部由黑澤清挑選的六十年代法國經典電影《無臉之眼》時,現場也只得十個觀眾,但在放映前約一個多小時,網上卻顯示門票售罄,難道這兩場放映都同時有幾十個觀眾買了票但突然沒空看?據知,其實有很多人想觀看是次影展卻買不到票,而拿到免費戲票的人,根本沒興趣看戲,結果導致很多遠道而來的導演及監製十分不滿,筆者親眼見到在放映前上台亮相的黑澤清導演,他當時的臉真的很黑。
再者,派給贊助商的戲票竟佔四成,也未免太多了,除非放映場地是文化中心綜合劇院,如果是一些座位較少的場地,像是旅遊塔和銀河UA,則只剩幾十張票公開發售,且只放映一場。或許有人認為,澳門很少觀眾會看影展放映的非主流電影,但其實並不是,文化中心每年舉辦的「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和「亞洲電影觀景窗」,就算一些冷門電影,小劇院都可坐滿一半人,也試過出現滿座情況,而戲票全是公開發售,並不是免費派發,重點在於文化中心懂得如何宣傳。
 
2. 應盡早推出電影放映片單,有效地為每部影片進行宣傳
這次國際影展,在開幕前兩個星期才推出參展影片片單,其實應該在一個月前就要推出,好讓有足夠時間進行宣傳,然而主辦單位卻只集中在香港TVB播廣告宣傳有甚麼大明星出席,對於參展電影的介紹,則只在影展網站簡單介紹,對於影片曾在哪些影展參展或獲獎、導演的詳細介紹等資訊卻十分欠缺。其實要吸引觀眾入場,大可在售票前,舉辦由資深影評人主講的影片介紹講座,讓觀眾能對每部電影加深了解,整個講座更可進行現場錄影,再放上Facebook等社交網站分享,吸引更多人買票入場。此外,主辦單位既然請了這麼多明星、導演等作為影展嘉賓,其實也可預先拍攝一段由他們推介電影的影片,特別是其中有個單元是由一些亞洲著名導演包括杜琪峰、徐克、黑澤清等每人選一部五六十年代經典電影的「亞洲導演選映經典」,以大導演及明星效應來吸引觀眾留意參展影片,而不是只請他們走走紅地氈就算。
 
3. 應該設澳門作品單元,讓外地嘉賓看到本地作品
是次影展似乎沒有怎樣給予本地電影人參與的機會,除了兩部本地作品《骨妹》和《那一年,我十七》,以及那個只有兩個星期就要交件的微電影比賽之外,主辦單位似乎忽視了本地業界的參與。我說要讓本地業界參與,並不是指要邀請本地電影人走紅地氈,而是應讓本地業界有更多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應在參展電影當中加入澳門作品的單元。
雖然基於資源和人力所限,本地長片(片長超過60分鐘的電影)數量不多,但卻有很多優秀的短片作品,有不少更曾在外地參展,如《撞牆》早前入圍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更在台灣南方影展奪得最佳短片獎,其實主辦單位大可收集本地近十年的優秀長片和短片作品,放在澳門作品單元中播放,更可讓遠道而來參展的外國導演、監製、演員、發行商、外地影展策展人等欣賞到本地電影人的作品,他們來參加影展,自自然然就想多了解澳門人的作品,而在放映後安排本地導演跟他們對談交流,從而諦造本地導演跟外地電影人合作的機會,有助增加本地電影人尋找資金的渠道,又或者有外地影展策展人看中某些本地作品,或有機會讓本地作品衝出海外。
 
4. 微電影比賽應提早幾個月前公佈
這次影展安排了一個讓本地人參加的微電影比賽,但由公佈到截止收件,只得兩個星期,請問在兩個星期內,怎可能完成一部短片(即所謂微電影)?若主辦單位真的有誠意推動本地電影發展,請提早幾個月公佈有關詳情吧。
 
5. 開幕電影應選澳門電影
主辦單位安排了法國電影《翩翩人生波麗娜》(Polina) 作開幕電影,這部電影確實是一部非常有份量的大師級作品,然而開幕電影的意義,不一定要是最強的作品,反而是作品跟舉辦城市或國家的關係。舉例說,每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都有兩部開幕電影,其中一部一定是香港電影,台灣金馬影展也一樣,開幕電影一定是台灣電影。而今年很難得有兩部本地製作的長片誕生,其中徐欣羨的《骨妹》因為參加了競賽單元,於是便不能安排作開幕電影,這點可以理解,但另一部由陳雅莉執導的本地長片《那一年,我十七》,為甚麼不安排作開幕電影? 其實安排本土作品作開幕電影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現場保證熱熱鬧鬧,因為本地觀眾大多支持本土創作,現場必能坐滿觀眾,不至像今年《翩翩人生波麗娜》這部開幕電影那樣,首先這部片沒有公開售票,第二就是當開幕禮完結後,大部份嘉賓都離場,現場只剩下五分一觀眾也不夠在觀賞,場面相當冷清。
 
6. 應增設映後導演與觀眾交流分享會
不少世界影展,以至澳門文化中心以及本地一些電影團體舉辦的電影展,如果可以邀請到導演出席,都會安排導演在影片放映後,跟現場觀眾對談交流,又可讓觀眾發問問題,這是一個讓本地觀眾、本地電影人對作品加深了解的機會,這次影展的主辦單位雖然也請了很多導演、監製、演員等出席,但卻只安排他們在放映前上台亮相說幾句話,完全沒有讓觀眾和導演互動交流,浪費了這大好機會!
 
7. 應配上中文字幕
大部份參展電影都只有英文字幕,卻沒有中文字幕,這大大影響了觀眾的入場意欲。雖然香港國際電影節也有很多影片只得英文字幕,特別是以前菲林(底片)年代,那時候如果要加中文字幕需花一大筆錢,然而近幾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有很多影片都配了中文字幕,因為以現在的技術,字幕不一定要加在片上,可以另外投射在銀幕的下方,在澳門文化中心及大三巴戀愛電影館放映的電影,很多時都用這方法為影片配上字幕。或許主辦單位會說,因為參展的影片太新,趕不及翻譯,但其實有些影片在幾個月前已參展過其他影展,有部份甚至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經典電影,其實如果有心做,一定趕得及的。
 
8. 應設學生專場放映
筆者觀看了一部印度參展影片《罪愛古爾岡》,在現場約有五十個穿著同一間中學校服的學生,坐在我的前排和後排,當開場時,坐在後排一位中學生突然衝口而出:「吓?乜冇字幕㗎?」其實不是沒有字幕,是只有英文字幕,沒有中文字幕。於是乎,我見到很多中學生在放映時不是睡覺就是玩手機,很明顯,他們是由學校安排來看電影,又或是學校因應主辦單位要求,帶一些學生來充撐場面,情況就像十年前沒甚麼人觀看的東亞運動會和葡語系運動會,因為觀眾席太冷清而安排中學生充當「觀眾」。老實說,我看了超過二十年電影節,這次是首次見到有觀眾全程玩手機,澳門果然「與別不同」!
現場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導演、監製和發行商同樣坐在觀眾席看電影,看到這玩手機光芒四射場面,不知他們對澳門人有何感想?我並非反對中學生觀看電影節,相反是十分支持,讓青少年觀看世界各地不同的非主流電影,培養對電影藝術的欣賞及分析能力,但卻不同意學校及主辦單位隨隨便便把他們塞進電影院就算,《罪愛古爾岡》是一部印度黑幫家族片,在沒有任何推介和導賞之下,中學生會有興趣看嗎?再加上沒有中文字幕,全程玩手機是必然吧!其實這次影展有一部中學生一定很有興趣觀看的日本電影《求生走佬大家庭》,是說東京一個普通家庭一早醒來發現整個城市都沒有電,手機、電腦、汽車等頓成廢鐵,爸爸於是帶家人逃離東京,原來每天只顧各自看電視上網玩手機的一家人,經過這次艱苦的走難,反而改善了家人之間的關係,這部片滿載笑料之餘又寓意深長,中學生一定較容易投入其中。其實主辦單位大可另設學生專場,安排中學生觀看,並在放映後安排資深影評人為學生們進行影片分析及導賞,更可安排該片的導演和演員出席跟學生互動交流。當然,一定要記得配上中文字幕。
 
結語
在這裡批評主辦單位,並不是針對他們,而是因為我們在乎!
希望主辦單位知道,在這個影展之前,已經有一班大陸人冒用澳門之名辦了兩個不知所謂、超級山寨垃圾的「澳門國際電影節」和「金羊獎澳門國際電影節」,澳門之名早已被那群大陸人弄臭,如果耗資5500萬的澳門國際影展,下屆也繼續辦到『九唔答八』的話,『電影節』、『影展』很快便會成為澳門的貶義詞!
我們批評主辦單位,是因為我們愛電影!更愛我們的澳門!我們希望本地舉辦的大型國際影展能真正推動本地電影發展,能讓外地電影人看到澳門不是只有賭場,還有電影藝術,還有默默耕耘的電影人。希望政府高官和主辦單位不要再自欺欺人地對著傳媒說「海外電影人很錯愕,為甚麼第一屆便辦得這麼成功」、「影展反應太好,所以難免買不到票」這些廢話,請主辦單位正視這個影展千瘡百孔的嚴重問題!
社文司司長譚俊榮曾誇口說要藉著舉辦國際影展把澳門發展成為「亞洲康城」,如果真的有這鴻圖大志,便請政府高官和主辦單位拿出你們的誠意,徹底糾正今次的錯誤!正如 Marco Müller 所說,電影節不應該只有紅地氈,電影節的主角應該是電影本身,更應該是所有電影工作者!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