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訊】澳門的融合教育推行接近十年,但有團體日前發表一項調查結果,73%受訪家長認為本澳選取融合教育學額不足夠,認為應立法保障融合教育學額。青洲坊會理事長、青洲小學校長張捷受訪時表示,現時本澳融合生制度存在缺陷不足,參與融合教育計劃的學校比率佔全澳學校的四成多,不足一半,推廣融合教育最大掣肘是缺少人才和師資,學校擔憂參加計劃卻無法達到設定目標或標準,他認為當局除了開展師資培訓外,亦應切實考慮各學校的條件,提供更多誘因及給予傾斜政策,鼓勵學校培育特教人才及讓教師參與特教培訓,推動更多學校參與融合教育計劃。
隨著社會發展,有特殊教育、融合教育需要的學生不斷增加,政府推行融合教育,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較佳學習條件,並倡導與普通學生共融發展,據瞭解目前本澳有八間公立學校及二十九所私校推行融合教育。
青洲坊會理事長、青洲小學校長張捷表示,目前參與融合教育計劃的學校比率佔全澳學校的四成多,不足一半,他強調不參與計劃並不等於學校沒有融合生;至於為何有學校有融合生卻不參與融合教育計劃,張捷表示,雖然教青局在資源上對融合生資助較一般學生有所提高,但增幅不大,而且設有一些限制,如對參與融合教育計劃學校設定一些目標,然而,本澳缺少特教人才和師資,若所有學校推行融合教育計劃,或出現特教人才供不應求情況,不少學校評估若參加計劃未必能達到教青局所設定計劃目標或標準,導致不少學校不參與融合教育計劃。
他澄清,不參與計劃並不代表學校沒有協助融合生,只是在協助融合生的過程中,未必按照政府的要求,很可能透過其他途徑,包括與家長協調及溝通情況,盡量幫助小朋友適應等,根據他了解,很多學校都有類似的工作。
至於未來如何做好融合教育工作,張捷表示,推廣融合教育最大掣肘是缺少人才和師資,當局未來要加大有關方面資源投入;現時特教師資培訓有在職培訓和職前培訓,但職前培訓不容易,一方面在校學生很難同時兼顧學業及職前培訓課程,同時並非所有大學都具備有關條件;他認為當局除了開展師資培訓外,亦應切實考慮各學校的條件,提供更多誘因及給予傾斜政策,鼓勵學校培育特教人才及讓教師參與特教培訓,推動更多學校參與融合教育計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