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 連藍底大學也歧視陸生難怪跌跌不休
  • 連藍底大學也歧視陸生難怪跌跌不休
  • 蔡英文正為與柯文哲分手進行評估試探?
  • 蔡英文正為與柯文哲分手進行評估試探?
  • 蔡英文或將遭遇賴清德柯文哲兩路夾攻
  • 蔡英文或將遭遇賴清德柯文哲兩路夾攻
  • 桃檢吸取教訓後更大考驗還在後頭
  • 桃檢吸取教訓後更大考驗還在後頭
  • 民進黨發動對國民黨的「斬首戰役」?
  • 民進黨發動對國民黨的「斬首戰役」?
  • 金門開賭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
  • 金門開賭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
  • 九寨溝地震台方欲乘機「破關」卻碰壁
  • 九寨溝地震台方欲乘機「破關」卻碰壁
  • 只要去掉「台獨黨綱」將超越「維持現狀」
  • 只要去掉「台獨黨綱」將超越「維持現狀」
  • 中梵建交條件或近成熟將給小英「凌遲一刀」
  • 中梵建交條件或近成熟將給小英「凌遲一刀」
  • 以實際見聞利益攻心化解台青迷思
  • 以實際見聞利益攻心化解台青迷思

張志軍一番話令台灣「決策高層」按捺不住

2017-03-09 03:01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一番「台獨的盡頭是統一」的談話,在台灣方面引發強烈震撼,蔡政府的反應,呈「逐步升級」發展,昨日更進展到「決策高層」的層次。這種「以上駟對中駟」或「以A咖對B咖」的「不對稱」回應方式,顯示蔡政府確實是被張志軍的談話內容「嚇到了」,被打中了「要害」。但是,為了避免讓台灣內部和國際社會產生蔡政府「沉不住氣」的感覺,卻又不敢直接抬出回應者的身份和名字,而是以一個「決策高層」的符號來籠統表述之。
  三月六日,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參加了全國人大台灣省代表團全體會議。會後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張志軍指出,「台獨」之路走到盡頭就是統一。他在回答記者「過去一年,台海局勢風雲突變,二零一七年的兩岸關係有什麼挑戰和不確定性?」的問題時表示,最大的挑戰就是那些「台獨」勢力蠢蠢欲動。這些分裂行徑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必定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台海的和平穩定帶來非常直接重大的威脅。這也是我們的領導人在重要講話中再三強調,我們要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的原因。實際上,這樣做也是對台灣民眾一種負責的態度,如果「台獨」繼續沿著這樣分裂的道路走下去,最終結果必定給台灣民眾帶來巨大傷害。張志軍表示,我們也希望,台灣各界和大陸一起築起一個反對和遏制「台獨」的銅牆鐵壁。「台獨」之路就走到盡頭就是統一。但是那樣的統一方式一定會給台灣社會和民眾帶來傷害,他們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張志軍的這番談話內容,按慣例台灣方面當然是要作出反應,實際上最初也是「按慣例」地由「對稱」的陸委會主委張小月進行反應,翌日她利用在到「立法院」院會總質詢前受訪的機會,回應說「任何惡言相向,對兩岸關係沒有任何幫助,言語恐嚇武力威脅只會造成台灣人反感,非常希望對岸理解,雙方用理性務實善意態度相向而行,台灣的政策是要追求和平穩定、維持現狀。」這還算是「制式反應」,基本正常。
  但隨即卻「風雲突變」,中央社前昨兩日連續發出以「決策高層」的名義作出的反應。其中七日的反應是: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一席話,對台灣出言警告、充滿惡意,不禁令人質疑兩岸關係至今沒有起色,是張志軍從中作梗,「我們認為張志軍要負完全的責任」。八日的反應則是進一步「痛批」國台辦:民進黨政府的作為,被說成都在做「台獨」的事,而沒有釋出善意,「這些說法都非常不公平」,新政府確實有在努力,「固然你不滿意,總不能說沒有釋出善意」;然而,自從蔡英文就職後,國台辦給大陸高層領導的建議都是抱持「對付台灣執政當局」這種「針對性、敵對性」的態度。「高層決策官員」表示,現在的兩岸情勢與國際局勢與過去不同,讓大陸的涉台系統「深感挫折,不知所措」,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台辦系統「始終不願意尋求、了解兩岸局勢的變化和台灣社會的脈動」,還是「與特定的黨派、特定的人士、特定的團體掛鉤」,與廣大的台灣民意脫節的,也讓他們一再對台灣的情勢出現誤解、錯判,到最後只能用文攻武嚇來壓制,「只能拿台獨來卸責」。台辦系統不是正向操作,「從過去的買辦聯盟到現在的言詞恐嚇」,少數人總是要把大多數人改善兩岸關係的努力瓦解於一夕,大陸涉台官員要冷靜思考,究竟要把兩岸帶到那個方向?怎樣讓兩岸「心靈契合」?唯有兩岸能以溝通、對話來化解分歧,才是唯一的方法。
  這是蔡英文上台近十個月以來,少有的「氣勢洶洶」的發言,並以「決策高層」來暗示作出如此不友善反應者,並非是陸委會主委的層次,而是已經提升了層級。可見台灣方面也認為,張志軍的談話內容,不單止是個人的意志,而是具有高層決策的意涵,因而就以「決策高層」的名義作出。但又不願一下子撕破臉,因而又不願公開作出回應者的姓名。
  實際上,按照台灣地區的行政體制,陸委會只是兩岸事務的執行機構,不是決策機構。那麼,哪一級機構是決策機構?根據相關法例,在行政事務中,「行政院」並非全部事務總攬,「外交」、「國防」和兩岸事務、情治機構是屬於「總統」的職權,而具體主管的機構則是由「總統」出任「主委」的「國安會」。
  因此,所謂「決策高層」的具體人員,可以高到「總統」,低到「國安會」。即使是「國安會」也有兩個層次,一般決策「國安會」秘書長可以決定,但最高決策必須兼任「國安會」主委的「總統」最後拍板。
   而從「總統府」發言人對「決策高層」的反應作為的「背書」反應看,雖然贊同其談話內容的精神,但又不願證實這是否是蔡英文的意思。因此,所謂「決策高層」的反應,可能是「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在運作,但有向蔡英文報備甚至是事前獲得蔡英文同意。
  顯然,台灣地區「決策高層」對於張志軍的談話,是重視的,但也是被震撼到了。因為這將粉碎他們對「維持現狀」的期望值。實際上,按照蔡英文的思路,「維持現狀」應當發揮三種層次的作用,其中「最低綱領」是穩住中間選民,宣示民進黨也能處理好兩岸關係,這是選舉語言,其任務已經完成。「中間目標」是以「維持現狀」來穩定局勢,以爭取時間搞好經濟,積累爭取連任的政治資本。 「最高綱領」則是以時間換空間,在「維持現狀」的掩護下爭取時間完成「獨立」的部署,不過其「獨立」的標的並非是「台獨」勢力的「獨立建國」,而是利用「中華民國」的外殼,推動「法理台獨」,將台灣與中國大陸割裂開來,不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從而實現「一中一台」。
  也就是說,張志軍的談話內容,打中了蔡英文的要害。因而蔡英文才會氣急敗壞,按奈不住,撕下過去「不刺激」、「不挑釁」的畫皮,以較為激烈的詞語,「反擊」張志軍。當然,還未到「撕破臉」的地步,因而就使用了「決策高層」的術語,為自己鋪築「緩衝地帶」。
  其實,「決策高層」對張志軍談話的反應是斷章截義。因為張志軍在「台獨」之路就走到盡頭就是統一的後面,還有「但是那樣的統一方式一定會給台灣社會和民眾帶來傷害,他們會付出巨大的代價」的那麼一句。
  此顯示,張志軍還是站在兩岸事務主管部門的角度,來痛斥「台獨」行徑的,而不是從軍隊的層面發言——儘管他的名字叫「志軍」。實際上,國台辦是不願看到以軍事手段解決台灣問題的,尤其是在紀念「二二八事件」七十周年的氛圍尚「繞樑三日」之際,「二二八事件」的後遺症,確實是值得深思並盡可能地注意避免。但倘若蔡英文和民進黨卻都仍然不領情,大搞「台獨」活動,那就只能是迫使中央軍委啟動《反分裂國家法》了。。
  由此,張志軍的一句話,使得可能包括了蔡英文在內的「決策高層」,終於按捺不住,要跳出來了,暴露其「台獨」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