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穗寫字樓空置壓力漸緩
  • 新街坊帶動 橫琴網簽增八成
  • 穗商品房成交額 創近六年第二低
  • 中原料次季月均成交重上千宗
  • 釋放資金 工商舖料月均成交近卅宗
  • 持續減息政策 歐元偏軟
  • 歐美利差預期拉闊 或加劇歐元弱勢
  • 中葡論壇企業家大會 葡企增逾40%
  • 澳琴協會合作 加強金融聯繫
  • 藥品出口多 手頭訂單6.3個月
  • 芳香世家借中葡平台拓貿易渠道
  • 加碼穩就業 內地人才市場現新變化
  • 灣商賽啟動 二百萬獎金育商標品牌
  • 非本地生:爭取留澳工作
  • 灣區數字產業協會訪旅遊大學
  • 引才過程評估調整 利四新發展
  • 國際會展業地位須人才支撐
  • 人資公司:引才計劃無損本地生就業
  • (一家之言)多手準備 應對樓市變化
  • 中銀昨辦私銀客戶交流晚宴

雙邊自由貿易協議是脫歐良方?

2017-04-02 06:35


    雙邊自由貿易協議是脫歐良方?

    英國首相特雷莎 · 梅今年三月獲得英國國會上下兩院通過“脫歐”法案,並得到英女王御准英國政府可正式與歐盟展開“脫歐”談判。因此,特雷莎 · 梅在三月廿九日簽署相關文件,在三月底前致函歐盟主席,通知對方英國決定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意味着即將展開可能長達兩年的艱辛談判。這兩年亦是英國與全球各國落實雙邊自由貿易協議的重要時刻。

    “我期望英國在經過‘脫歐’這段充滿變化的時間後,轉化成更強大、更公平、更團結及更宏觀。我要這個國家變得更安全、更繁盛和更包容——成為吸引國際人才的磁石,以及開拓和研發創新科技的基地,為塑造這個世界的未來而努力。我希望我們成為一個真正全球化的英國——不單只是歐洲夥伴的最好朋友和鄰居,更是一個跨越歐洲邊界的國家。一個可觸及全球各地,與新知舊雨建立友誼和盟友關係的國家。”這是特雷莎 · 梅今年一月十七日在蘭卡斯特宮發表英國“脫歐”藍圖時的部分演辭。

    制訂本土農業措施

    《金融時報》在當天的一篇文章指出,“脫歐”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英國從此可為自己選擇規程及監管知識產權的條例。這意味英國可制訂本土農業措施,用以取締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即英國不用再跟隨歐盟現時加於“非歐盟食品”的高關稅尺度規定。

    其次,脫離歐盟繁瑣的規程束縛,英國可自由地利用這新的無約束空間對“分享經濟”、環保科技及“商用太空空間”等未來領域,測試設訂監管規程的各項利弊。在測試過程中定錯漏叢生,但有了這新的無約束空間,英國可再三地測試,若最終測試成功,將成為制訂監管創新產業的世界翹楚,吸引全球各地商業投資,以及為英國引入培育嶄新企業和研發新概念的機會。

    上述文章指出,脫離歐盟關稅聯盟後,英國將可自我決定與世界各地任何一個國家或貿易/經濟體商議/簽訂自由貿易協議。在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前,英國財政部的“脫歐”影響評估報告假定英國將不會得到任何新的非歐盟自由貿易協議,不過這推論已被證明是錯的。美國、澳洲、新西蘭、沙特阿拉伯、卡塔爾、阿聯酋和加納等國家均表達與英國商議/簽訂自由貿易協議的意慾,更有亞洲大陸的中國、日本和印度。

    與美商議自貿協議

    此外,“脫歐”並不意味着英國不會與歐盟貿易,或英國不可能與歐盟相互之間在一些獨特領域或產品上達成某種協議。誠然,世界貿易組織(WTO)有規程不鼓勵這樣的行為,但前述文章提出另一辯解,認為世貿的規程亦沒有預計如“脫歐”這樣的特殊情況,故世貿極可能無奈地接受英國與歐盟達成的任何協議。

    下述集中討論特雷莎 · 梅期望可達成自由貿易協議的兩大主要目標——美國和中國。

    首先,“脫歐”後,英國期望可與其商議自由貿易協議的最重要國家是美國。英國“脫歐”公投前,還為着“脫歐”一事議論紛紛之際,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曾說,在欲與美國商議自由貿易協議的衆多國家中,英國理應只能“排在隊尾”。新上任的特朗普總統則剛好相反,承諾與英國盡快商議和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議。特朗普強調,“我們將非常努力,盡快和正確地完成這協議,這是為了雙方的好處和利益。”

    特雷莎 · 梅是特朗普上任後,第一位到美國國事訪問的外國元首。在白宮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特朗普說,“美國將會與英國共同攜手合作,確保英國在‘脫歐’後,不論是政治、經濟或軍事力量,都會較以前更穩定、更繁盛和更強大。英國自此將擁有自己的身份,你一定可獲得想簽訂的各式各樣自由貿易協議。要得到歐盟所有成員國或我稱之為‘那個集團’的全體同意,肯定將非常艱鉅困難。但對英國來說,‘脫歐’肯定是件非常奇妙和美好的事。”

    脫歐後商業速接軌

    特雷莎 · 梅在回應時說,“非常感謝特朗普總統在上任這麼短的時間便邀請我來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非常高興可恭賀你剛贏得一場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勝利。作為進一步表達對這特殊關係的重要性,我今天謹代表英女皇傳遞了誠邀特朗普總統和第一夫人,在今年稍後時間國事訪問英國,在此,亦非常高興特朗普總統已接受這一邀請。”這一舉止,與前英國首相卡梅倫代表英女皇邀請習近平主席往白金漢宮國事訪問英國,可說是同出一轍。

    特雷莎 · 梅宣稱英美兩國正商議一雙邊貿易協議,務求當英國“脫歐”後,商業可“更快速、更容易”地進行。她表示,“我們正商討如何制訂英美兩國貿易協商和達成貿易協議的基本原則,以及英美兩國相互之間應如何運作。英美兩國現時每年貿易總額已高達1,500億英鎊,這對兩國的繁榮穩定非常重要。”

    未來日子是否如此美好?特朗普在他的總統競選活動常用的口號是“美國優先”。美國負責貿易的談判官員在商議任何自由貿易協議時的基本目標或重點,必定是以保障和有利於美國貿易利益為首要任務。美國眼中“公平”的定義,不一定與英國看法相同。

    貿易利益衝突難免

    誠如前德國普魯士將軍毛奇名句,“沒有任何作戰計劃能在戰爭中保持一成不變。”英美兩國在政治或軍事上雖不對立,但一旦涉及雙邊貿易,利益上的衝突肯定不可免。例如,英國農民會如何看待一項既令他們失去歐盟慷慨農作物補貼的同時,還導致他們必須面對美國龐大農業集團競爭的自由貿易協議?

    另外,如果美方強逼英方把部分國民保健服務(英國非常敏感的政治議題)私有化,以利美國藥業集團進佔英國龐大市場,或美方要英方接受他們對基因改造穀物的立場,英國的反應會怎樣?反過來說,美國會否容許在英國製造的汽車免關稅進入美國市場的同時,又威嚇要對在墨西哥製造的汽車增加關稅?在官式歡迎演辭上的客套是一回事,但在商議可能有利益衝突的協議時要相互達成共識,又是另一回事。

    轉向中國,去年十二月特雷莎 · 梅在倫敦會晤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時,強調期望與中國建立一個“真正戰略性夥伴關係”的決心,並期待今年的重點將放在貿易和投資,以及在全球安全和氣候變化的議題上加強更緊密合作。據一份中國外交部的文件顯示,楊潔篪回應時宣稱,中國同樣期望可在核動力、高鐵、金融和創新科研方面,與英國加強合作。

    英國項目吸引中國

    另一方面,英國國務院國際事務大臣福克斯一月訪港時,在與當時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和商界領袖會面交談中表示,“英國欲與港府在投資和貿易上,為英國、中國及中國香港三方面進出對方的市場加深合作。”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新世界發展集團主席鄭家純以個人名義投資10億英鎊在倫敦一個佔地1.4百萬平方呎包含800個住宅、寫字樓和酒店房間的綜合房地產項目,成為英國“脫歐”公投後,進軍英國的單一最大中國投資者。

    特雷莎 · 梅在剛過去的農曆新年向中國發出賀電,高調表揚英國與中國的貿易關係,提及“英國從中國得到的投資,遠多於歐洲其他主要國家,中國遊客到訪英國在五年間增多一倍。”誠然,除了是進入歐盟的橋頭堡,英國本身擁有不少吸引中國投資者的產品如房地產、名牌物品及多方面的基建等。但仔細分析前述楊潔篪的談話內容,自可明瞭中國最感興趣的多是與國家安全有關的項目,例如核電。

    謀求獨立代價巨大

    雖然英國欣克利角核電站的項目最終落實,它曾涉及大量研究及重新規劃工作,主因在於減輕英國對中國在英國國土參與核能項目的憂慮。房地產甚少扯上國家安全,但中國在房地產板塊的投資卻令樓價上升,一般英國國民能否買樓自住,遲早會轉化為政治上炙手可熱的議題。

    英國已在今年二月宣佈特雷莎 · 梅將於今年稍後時間到訪中國,在這段時間內,將有不少有趣的幕後外交互動此起彼落。這些談話內容斷不會只局限於貿易,肯定涉及其他方面。以英國現時的影響力,不管是在政治或經濟上,都因“脫歐”而被削弱,故中國會否在與貿易無關而英國一貫強硬的議題上施加壓力?曾任前港督和前歐盟對外關係專員彭定康曾語重心長地說,“我憂慮國人為達成貿易交易,準備出賣多少國家尊嚴?”這憂慮不只是針對英國與中國談判而言,更涉及所有英國期望達成自由貿易協議的其他國家。屆時英國國會和英國國民又會有甚麼反應?

    一條被英國國家經濟與社會研究所宏觀經濟主任岩士唐形容為鐵一般的貿易定律是,“如果兩個國家之間的距離加倍,它們之間的貿易量將相對地約減一半。”其次,“作為貿易障礙,關稅造成的影響遠較條例為輕。”根據實證研究,一旦“脫歐”,英國貿易將減約25%,就算英國可與所有英語國家和較大的新興經濟體簽訂貿易協議,其貿易只能增約5%。如果這些推論正確,英國可能需要面對貿易總額約損失20%之鉅。由此可見,謀求獨立自主的代價往往非常巨大。

    鍾立雄暨經濟研究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