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門新聞
  • 國際新聞
  • 科技資訊
  • 影視娛樂
新聞
  • 上海「套路貸」高發 在校大學生及未成年人成被害對像
  • 順豐回應快遞員猥褻女孩: 依警方調查結果嚴肅處理
  • 吉林松原發生4.5級地震 近一個月已震14次
  • 東莞五星酒店賣淫案一審宣判 老闆「太子輝」被判無期徒刑
  • 中國民航嚴懲「黑廣播」 罰款上限至50萬元
  • 中國第一大跨徑鋼桁梁懸索橋 洞庭湖大橋合龍
  • 山西和順一煤礦礦難致4死5失蹤 相關人員被警方控制
  • 20170816B2中國新聞
  • 堅持公交優先不動搖
  • 第五屆立法會畫上句號 多名議員表不捨
  • 賀一誠:立法工作健康成熟
  • 3000經屋年底落成 偉龍馬路公屋類別待定
  • 20170816A1澳聞
  • 本澳今年 沒有入口韓國雞蛋
  • 四款利賓納濃縮飲品有問題 民署發食品預警要求停售
  • 梁文燕托兒所辦新生家長會
  • 德清鋼琴走進世遺崗頂劇院
  • 團體慈善探訪安老院
  • 四款腐乳及紅腐乳疑受污染 檢出含蠟樣芽孢桿菌須停食用
  • 珠檢局提醒攜帶寵物過關 需辦好檢疫通行證

讓文物在指尖「復活」的故宮匠人

2017-04-17 05:04

【中新社石家莊4月16日電】紡織品文物修復師陳楊在故宮博物院待了十餘個年頭,祗安安靜靜地做了一件事——修復紡織品文物。「紡織品文物修復是一件費工、費力、費時的工作,作為『文物醫生』理應承擔起責任,讓故宮紡織品文物走入下一個600年。」
2016年,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熱播並收穫極高人氣。紀錄片將鏡頭對準故宮文物修復師,展示了默默固守「冷宮」的故宮工匠在修復一件件「國寶」時展現的匠人風範和「大歷史小工匠」情懷。16日,河北博物院文博講壇「我在故宮修文物」系列講座在石家莊舉行,作為河北博物院文博講壇4月的「重頭戲」,「我在故宮修文物」系列講座通過邀請故宮文物修復師講述故宮頂級文物的修復與保護,生動呈現了古代傳統工藝的現代魅力。
緙絲是皇帝龍袍使用的工藝,有著雕刻般的立體感。緙絲工藝織就的紡織品祗能看到緯線的圖案而看不到經線,繪畫中一筆可以得到的變化,在緙絲中就要分解成無數的色塊,因此極度繁瑣嚴苛。
記錄片中,為了確保腳感準確,陳楊光腳踩著梭機的場景給觀眾留下印象深刻。陳楊說,緙絲技藝不是單純的織造,它對匠人的織造技藝和藝術修養都有著極高要求,「不同於用電機就可織造出的『通經通緯』紡織品,緙絲技藝到目前為止仍無法用電機替代。」
十餘年間,陳楊在故宮已修復紡織品文物百餘件,並先後解決了文物補襯材料準確復染、緙絲補配材料仿舊織造、拈金線種類及成分分析、嵌補修復技術等難題。陳楊說,「不斷充實工藝理論和操作技能,延長每一件紡織品文物的壽命,是每位『文物醫生』的職責所在。」從1977年「入宮」至今,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已在故宮度過了40年的光景,如今,他已成為國家級非遺「古鐘錶修復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王津還多了一個新頭銜:故宮男神。
清代順治、康熙、乾隆三位皇帝酷愛鐘錶收藏,宮廷鐘錶有著極為精巧複雜的機械傳動系統和工藝,因此需要持續不斷的加以維護,鐘錶修復技藝也成為唯一在故宮延續下來,且沒有斷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鐘錶修復有著嚴格的方法和步驟,要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王津介紹說,文物修復技藝的傳承全靠師傅對徒弟的口傳身教,通過修復每一件文物鐘錶所遇到的不同類型的問題,不斷地學習和積累。作為收藏中國文物藏品最多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擁有藏品最新總數為1862690件。「故宮現藏有鐘錶1500餘件,還有大批亟待修復。」王津說,故宮藏有的鐘錶都是精品、孤品,遇到了就是緣分,自己不管花多大力氣也要把它修好。看過《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觀眾一定會對古書畫裝裱修復師楊澤華在工作間隙抱著吉他自彈自唱的場景印象深刻。楊澤華從事古書畫修復工作30餘年,曾成功修復過多幅古代繪畫及大型壁畫、通景畫,如今已是國家級非遺「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的傳承人。
中國書畫裝裱的發展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是繪畫藝術和大眾欣賞之間的橋樑。楊澤華說,書畫裝裱綜合了紙、綾、顏料等多方面知識,其使用的配色、設計、裝潢不僅能使繪畫作品得到藝術昇華,還能凸顯中國人的審美觀。楊澤華認為,書畫裝裱中工具的使用和操作手法,都是中國人勞動智慧的結晶。「紙、絹、綾的使用,代表了造紙業和絲織業的發展歷史;全色、接筆運用及繪畫技法、顏料的使用,則匯成了中國繪畫的歷史。」
如今,楊澤華早已從徒弟變成了師傅。他說,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傳承的不僅是技藝,還是中華文明史、科技史、思想史的傳承,「每一代書畫裝裱修復師都是傳承的載體,承載著歷史賦予的責任和對未來的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