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訊】由香港中文大學大腦與認知研究所主辦的“早期語言學習與大腦發展國際研討會”昨日舉行,邀請世界各地高校教授作主題演講,向本澳超過一百名從事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界,分享新生兒的腦部如何開展語言發展及早期語言發展如何影響神經的處理過程等,主辦方期望藉此讓各方建立聯繫網絡,分享發展前景及共商合作機會。
活動昨日下午一時半在澳門置地廣場工銀(澳門)中心九樓舉行,教青局中學暨科技職業教育處代處長李金薇、社工局康復服務綜合評估中心主任謝佩珊、何鴻燊博士醫療拓展基金會主席禤永明、香港中文大學大腦與認知研究所所長黃俊文、澳門鏡湖護理學院院長李一橋、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Janet Werker、台灣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大腦與語言實驗室教授李佳穎、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教授Rene Kager等嘉賓出席。
黃俊文介紹,港中大與恒紅參博士醫療拓展基金會贊助1190萬元,就兒童語言發展問題展開研究,研究為期5年,對參與研究的嬰兒和幼兒首3年每個3個月至6個月進行一次測試,其後3年每隔6個月至12個月進行測試。每次測試均會向嬰兒播放音樂、字詞和音頻等,以一起測量其電波,了解及分析他對聲音的敏感度,研究團隊會儲存生物基因如孩子的口水、血液和大便,了解他們的消化能力等是否影響大腦發展的因素。
他提到,對於嬰兒及幼兒的有關語言、學習及認知方面的發展和障礙,越早發現,早期介入治療效果會越好,幼兒往往出現語言發展滯後的症狀才加入治療;而先天和後天的因素均會影響幼兒的語言及認知發展,從而影響學習、工作機會、收入、生活質素以至下一代。為此,他建議特區政府為初出生嬰兒,提供認知發展評估,以便及早發現有認知障礙的兒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