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華僑銀行:今年港元P按息或降1/4厘
  • 金沙中國首季蝕轉賺近3億美元
  • IPO資訊——摯達科技
  • 內地客清明出遊消費熱情高漲
  • 經紀:撤辣後查詢增兩三成
  • 高息環境持續 撤辣樓價難升
  • 零售餐飲系統助中小企轉型升級
  • “五一”再迎出遊熱 機票搜索量暴增
  • 團進團出利延長客留 促旅社業務
  • 酒店冀“五一”檔房滿九成
  • 首季迎888萬客 復疫前85%
  • (一家之言)橋通路暢通 促有效分流
  • 穗大學城設低空經濟示範島
  • 穗寫字樓空置壓力漸緩
  • 新街坊帶動 橫琴網簽增八成
  • 穗商品房成交額 創近六年第二低
  • 中原料次季月均成交重上千宗
  • 釋放資金 工商舖料月均成交近卅宗
  • 持續減息政策 歐元偏軟
  • 歐美利差預期拉闊 或加劇歐元弱勢

客觀數據比主觀感受更能反映現實

2017-05-10 06:35

    帶你認識創業指數    (十四)

    客觀數據比主觀感受更能反映現實

    一般來說,評價事物可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角度出發,但現實生活中,人們認知一件事情往往會先以個人主觀情緒出發,忽略大環境整體客觀實際狀況,也就形成主客觀之間的差距。

    澳門創業指數調查研究就是希望通過大量、長時間且客觀的分析數據,反映和澳門創業環境有關的實際情況。客觀實際情況和主觀認知常有差距,舉幾個例子說明:

    一、德國:難民犯罪率較高?德國在一五年九月選擇放開邊界接受移民,成為歐盟中接受難民最多的國家,至今仍如此。大量難民湧入,讓德國居民非常憂心,認為這會提高犯罪率。德國聯邦刑事總局對一系列報告的分析結論是,難民的犯罪率並不比德國本地人高。德國內政部部長托馬斯 · 德梅齊埃指出,難民平均犯罪率少於或和德國居民一樣高。事實上,難民反而常常是犯罪行為受害者。

    海嘯半年消費恢復

    二、美國:金融危機導致過去十年美國民眾消費減少?金融海嘯期間,美國市場氣氛一片悲觀,消費市場緊縮、房地產相關工作職缺大減,尤其是建築業至少造成220萬人失業,面臨二次大戰以來最大規模的經濟衰退。許多美國民眾在媒體採訪時指出,“金融海嘯那幾年,大家都不敢消費。”但客觀統計數據指出,美國民眾只有在大概半年期間減少消費,但金融海嘯中期後,民眾總體消費已上升。

    三、美國:過去十年犯罪率上升?美國不時發生重大校園槍擊事件及暴力治安犯罪,美國民眾紛感犯罪率上升,安全感很低。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調查指出,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犯罪率經歷非常顯著的下降。不論是聯邦調查局對1.8萬個司法管轄區上報的犯罪事實的整理,或是司法統計局對全美十二歲以上的公民有否遭暴力襲擊的調查,都清晰地指出,從九○年的犯罪高峰時期到現在,犯罪率已大降。然而,皮尤調查中心一六年底的調查中,56%受訪者認為治安在過去十年中越來越差。

    訊息爆炸認知錯位

    導致主觀感覺和客觀實際之間“認知錯位”的原因是甚麼?有一種觀點認為,在信息大爆炸年代,互聯網的出現令人們比過去更快地獲得更多信息。就暴力犯罪而言,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發生的暴力犯罪都可藉由新聞媒體的報道和網絡的傳播,迅速地傳到人們耳中,令人們產生“這個世界動蕩不安、治安混亂”的錯覺。

    四、在澳門創業非明智之舉?有些人批評澳門政府近幾年以資金鼓勵青年人創業,導致創業者參差不齊,認為創業不算是最靠譜的選擇,甚至有人雖不看好適度多元化經濟前景,但仍為政策而創業。這樣主觀的批評是否正確?

    據澳門創業指數調查過去一年的追蹤,客觀數據指出:(一)關於創業機會的認知(創業者認同在未來六個月澳門有良好的創業機會),認同比例在年初為18%,年底是21.4%(+3.4%)。(二)關於創業知識與能力的認知(創業者認同自己具有創業所需的知識、技能或相關經驗),認同比例在年初是60.5%,年底則是68.7%(+8.2%)。

    社會認同創業比增

    (三)關於整體社會對創業的認知也有整體提高。例如業者認同創業是一項可取的職業選擇(認同比例從年初的35.5%,升到年底的38.3%,+2.8%)、創業成功者會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和尊重(認同比例從年初的30.5%,升到年底的37.8%,+7.3%)。有人主觀認為在澳門創業屬於不智之舉,但從客觀調查結果顯示,澳門創業者越來越“自覺”,也更認同創業這樣的職業選擇。

    綜合以上例子,人們對一件事物的主觀看法往往受到相當多因素的干擾,比如社會偏見、個人臆斷、信息傳播的方法和途徑等。主觀感受具有非常高的不確定性,依賴主觀感受而非客觀數據來判斷現實,極易出現偏差,甚至與事實完全相反。因此,人們應認識到且警惕主觀感受的陷阱,選擇從客觀、公正、權威調查數據,獲取更貼近事實的信息。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劉丁己

    易研網絡研究實驗室張榮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