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 青少年流行時裝技術大賽冀發掘新血
  • 鄭志強自評六、七十分
  • 立會保障人權工作應多做 歐安利臨別贈言
  • 會否再獲委任 馮:點知事頭點睇?
  • 回歸館將展出饒宗頤荷花佳作
  • 陳明金寄望年青人
  • 駐澳門部隊政治委員調整
  • 韓男來澳輸光兩年來盜竊維生
  • 主席依依不捨送別來屆不選議員
  • 社工局冀明年推 無障設計建築 指引
  • 體奧會與中銀連續四年辦獎學金計劃 昨101人獲「優秀運動員中銀獎學金」
  • 責罵應對子女情緒適得其反 鼓勵學習正向態度處理情緒
  • 『伸出雙手感受真摯友情』 本澳大學至友分社獲傑出分社獎
  • 助人為快樂之本! 金沙攜手本澳義工製作三萬五個福袋
  • 澳門教區梁文燕托兒所 加強與家長聯繫和溝通
  • 立方米辦塗鴉賽發掘繪畫潛能
  • 《飄流船廠》話劇本月公演八場
  • 第二屆在台就讀澳生訪黔交流
  • 全澳青創賽初創組初賽18隊入圍
  • 潘雲東副特派員會見兩國駐港總領事

『天國之園』透視國際關係

2017-05-22 07:30

與外地不少地區一樣,澳門亦有墳場被列入為文化旅遊景點,遊墓園;亦是認識當地文化和社會發展,以及有助了解當地歷史及宗教的一種有意義活動,故此不少人往外地旅遊,都會去當地的著名墓園瀏覽,例如北京的十三陵、波士頓的奧本山墓園、台北淡水的四大墓園、倫敦的海洛特公墓、斯德哥爾摩的森林公墓等。不少著名的墓園,更被聯合國教科文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遊墓園;確能讓人們對文化和歷史『知多D』,位於白鴿巢公園側的舊基督教墳場(又稱馬禮遜墓園),便是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
舊基督教墳場是澳門最古老的墳場之一,因為園內環境清幽,一直以來都是遊人多到的景點,墓園早已『客滿』不再下葬遺體,此墳場是筆者較為認識的墓園,因為在少年求學時期,所就讀的中學是在該墓園不遠處,花王堂教堂之側,故常在下課後,會與同學一起到白鴿巢公園玩耍,有時會走到墓園前的馬禮遜教堂蹓躂,順道進墓園內走一轉,故此該墓園對筆者來說並不陌生。
由於筆者少年時就讀於教會學校,因此對基督教、天主教的教義都有一點認知,間中會去『聽道理』,藉以多了解有關教會在澳門傳道的歷史和發展,以及和澳門社會關係,且不止一次撰文述說有關基督教墳場點滴。早前參加了由『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主辦,名為『天國之園』──馬禮遜墓園文化地圖發布及分享會,始知道自己對馬禮遜墓園的歷史知之甚少,是次的發布分享會,主持人道出了對該墓園歷史、闢建因由鮮為人知的一面,讓筆者了解到,馬禮遜墓園的闢建,除與基督教在澳門、中國傳道的發展以及英商在華貿易關係外,還與中、英、葡三國之間有特殊的『三角關係』。
墓園反映殖民文化影響深遠
分享會上,主持人陳力行就道出;墓園與今日社會發展很有關係,澳門受殖民地政策文化影響深遠,曾經受葡萄牙殖民管治的澳門,居民卻多學英文少學葡文,此是澳門歷史文化發展的另一面,而澳門人學英文,當然是受英國文化影響,此亦與馬禮遜墓園有不少關係,因馬禮遜為傳播基督教而苦學中文,與華人溝通,亦透過此而散播了英國文化。澳門接觸外國文化可分為四個時期,(一)早在一五零零年至一六六一年(明朝期間)。(二)一六六一年至一六八四年(清朝時期)。(三)一六八四年至一八四一年(滿清解海禁)。(四)一八四一年(鴉片戰爭後)至今。
澳門與外國交往與昔日中國實施海禁有很大關連,歷史記載;早在元、明時期,中國已實施海禁政策,不准官民與番國(外國)買賣,亦防倭寇侵擾。永樂年間,朝廷更大力打擊海上商業活動,加大實施閉關鎖港措施,至十六世紀中葉,明隆慶元年,福建漳州月港一口岸獲准商人對外貿易,但禁止對日貿易,史稱『隆慶開關』,讓當時的海禁有所緩解,且在十六世紀中葉,明朝允許葡人在廣東進行貿易,及可居住澳門,葡萄牙亦藉此對華貿易佔有先機,壟斷外國對華貿易關係逾二百載。
滿清入關後續施行海禁令,至一六七九年。清朝允許澳門陸路貿易開放,海禁有所緩和,到一六八四年,清朝廢除海禁,在廈門和廣州設海關,准許外國商船到來,到一八四一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在列強壓迫下允外國人可到華貿易,所有港口開放。
在一六六一至一六八四年間,清政府設定了對外貿易的『廣東體系』,所有外國商人要來中國做生意,先要在澳門申請,指定只可以到廣州做貿易,外商所隨同的家眷則必須留在澳門,因英人重視家庭生活,故當時英國商人多帶同家眷到澳門的,所以在馬禮遜墓園內,有很多女性墓碑,相信是當時不少英人婦孺,因在異地『水土不服』而病逝,至於舊基督教墳場的闢建,當中涉及了英葡關係,亦隱藏了中國與葡、英兩國之間的『三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