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舞台重演社會悲劇 望警醒人心——專訪《怪獸們》
  • 戀愛電影館營運再易手 對比兩次承投、交接
  • 戀愛電影館轉由拍板營運 9月9日首輪電影放映
  • 【特約刊登】金馬導演關錦鵬蔡崇隆 9月亮相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 【特約刊登】書寫東南亞的攝影軌跡——淺談《東南亞攝影概論》
  • 由創作,到分享——專訪展覽「做書『碌士』A to Z」
  • 笑種種無常——專訪《荔枝英雄傳》
  • 靈光中捉緊片刻真實──專訪孔慶輝談創作
  • 建築專題影展「大銀幕上的建築美學」於戀愛電影館開幕
  • 已故藝術家李銳奮散文集《意猶未盡》出版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貮」: 生命的姿態——Rusty Fox的《Nocturnal》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 壹」:當下的命題
  • 【特約刊登】談法蘭克「當下的真實性」——訪《西哈諾》劇組
  • 【特約刊登】打破演員及觀眾的慣性——專訪《西哈諾》導演Franck Dimech
  • 【來稿】澳門影像作品的女性新勢力
  • 疫後延續線上交流 讓多元盛放
  • 點亮自己,照耀他人——專訪「遊戲的火花 | 玩轉線上劇場遊戲」課程
  • 共融藝術.心之所向 ——專訪表演課程「心之飛人」
  • 生命的最後一剎,誰可作主?——專訪論壇劇場《喺度簽個名》
  • 乘一趟廟船,航向千年後的記載

我在描述墓園時並不是在談論墓園──《天國之園》手繪地圖的設計筆記

2017-05-23 11:07

《天國之園──馬禮遜墓園文化地圖》,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2017年4月出版,SomethingMoon 設計及插畫。©SomethingMoon

《天國之園──馬禮遜墓園文化地圖》正面為墓園全圖,背面重點介紹。©SomethingMoon

《天國之園──馬禮遜墓園文化地圖》,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2017年4月出版,SomethingMoon 設計及插畫。地圖正面為墓園全圖,背面重點介紹。©SomethingMoon

地圖在各大藝文空間及書店販賣。©SomethingMoon

墓園總共有189個墓。©SomethingMoon
 
一個城市生存的蛛絲馬跡可以從她的墓園裡找到。
澳門之所以獨特,並不是她有不會打烊的賭場、所謂中西交融的人文風情、日不落的拍照打卡古蹟遺產,以上皆是,但也皆非。因為這裡從很久以前就有人在生活,而人長居於當地,形成了社會,不管體制如何,各族群都自然定義自我,進一步分享同一種道德觀,被克制尊重同一種默契,雖然四百年所形成的是相對現代落後的禮俗社會,但就是靠這養分保護孕育「我們的」澳門,而那些人,一部份,一直安靜地躺在這地方的墓園。
這地方從來不是主動擁抱人的,而是被歷史不斷的巧合所交織而成。外來者都各懷目的,只焦慮自己如何獲得更多。可以想像當時社會氣氛下,個體是隻被動的棋子(或者現在也是),群體意志被捧到高地上,宛如現在所說的和諧包融,這基礎下的關係被再蒙上一層不情願──在這處境下,才會產生所謂的中葡融合──各自在各自的社會中,中國人不理會遠洋而來的西方人,誰在意他們對中國南方天氣的不適應,西方人也有自己的信仰救贖方法,城牆就是最好的證據;因為自私被逼留下來的人,就在他的餘生,帶着這個認知一直活下去,直到黃土之中。
因為簡單,所以複雜; 因為複雜,所以精彩。
據我所知在新教(基督教)墓園內下葬的人,除了個別的人因為偉大而偉大之外,要不其實一生默默無聞,要不就是在當時做些被認為不法的生意,了解當中真實的歷史,可能會改變人對這座墓園或澳門浪漫的想象,整部澳門史其實充滿不可見光的影子。反而,我想了解當時的人在思考什麼,直接辦認整個十八、十九世界的世界觀。
當時的人們可能認為,那些人要掀起一場革命,結果人類還是自私的,只有被金錢所俘虜留下來的痕跡。可惜,歷史永遠是當權者的工具,在學校學不到,主流上也不會談論,歷史的寫手早就默默淡化了對政權不利或不光彩的部份,我無法把墓園的人物跟現實串連起來,或者根本不需要也不必要。
我以為,簡單來說,葡萄牙人和英國人為了利益,渡過廣闊的大西洋來到澳門,然後「發現」了澳門,經濟之外,只是很單純想在這陌生之地看見自己的文化面目,不必過度渲染,那些古老建築、美麗的廣場、權力象徵的雕像亦然,英國人以接近乞求下在葡萄牙人控制的澳門城牆邊緣,買下了一片土地當墓園,至少可以創立一片聞上去很像他們父母身上氣味的地方。踏在這片土地上,他們才像是回家,一個不能進去、也不能出去的家。
 
歐洲人的殖民提醒了我們,身份。
身份是什麼?歷史總愛開完笑,我們一直沒有自己的身份,也從未想過以自己的身份自居,我們在文化上很輕鬆的被跨越,直到經歷了現代化,想走路枱起頭,但在保留過去的足跡,卻迷失在政治兩難之中;所以在頭腦簡單的現代人管治下,心急想找一邊擁抱,撕裂下懸疑不定,思覺失調,一邊被灌溉新思想,另一邊卻銷費「非我族者」的遺跡,不確定該擁抱還是抵抗。
我們都一樣。根本還不夠空間和足夠的討論去琢磨出自己是誰,或者說,我們還沒決定現在安靜躺在墓中的人,到底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我對着這些往生者,有種說不出的情結,但又保持冷靜地旁觀。
當我在討論墓園的裝飾圖騰、石頭的材質和石碑刻上字體製作的認真,是我們都覺得現實世界不夠美和充滿粗製濫造;在享受墓園的幽靜,晨間讓人陶醉,熱衷在墓園找到一種與世隔絕的綠陰,是因為我們都皺眉於外面世界夾雜大量噪音,我為自己活着的當下感到無比煩燥,想有個寧靜的避風港;我們在談論墓園,其實是在談論自己。所有現代人談論的事物和本身無關。
台約爾畢生都奉獻於對華傳教。約翰.克羅克特在中國傾銷鴉片大發其財後葬於澳門。春夏時節滿地雞蛋花瓣的清香。石碑在十八世紀的設計時尚。馬禮遜牧師終於開闢了墓園。以上都無關。
關於墓園,一切,只跟我自己有關。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