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專題故事
  • 要聞
  • 體育
  • 娛樂
  • 產經
  • 即時新聞
  • 澳聞
  • 中國
  • 國際
  • 生活
新聞
  • 日圓貶勢止不住 日銀最快周五出手干預
  • 同方威視歐洲辦公室遭突襲搜查 商務部表示強烈反對
  • 港珠澳大橋五一假期小客車免費通行
  • 雷軍:小米SU7鎖單量逾7.5萬 全年交付目標10萬輛
  • 美強制TikTok不賣就禁 周受資:將提法律挑戰
  • 管理學院提民航發展策略建議 倡設民航專業學位課程育人才
  • 三展館設逾千三展位 旅博會本周五揭幕
  • 料5至6月每周平均辦三場會展 貿促局:參展客商逾1.4萬人次
  • 深合區真金白銀助澳青創新創業 議員籲推新政鼓勵澳人赴琴就業
  • 深合區推扶持辦法促中葡科技合作 商會冀擴大開放吸引外企落戶琴澳
  • 一常會續審《公共採購法》法案 籲公共採購清晰開標評標委運作
  • 歐元區4月PMI遠優於預期 歐洲央行或延後減息時程
  • 持續投資民營煉化企業 沙特阿美擬入股恒力石化
  • IEA料今年佔比增至20% 中國電動車全球可賣千萬輛
  • 中國股債市重錄外資淨流入
  • 中國版量化寬鬆來了? 人行:買賣國債與QE截然不同
  • 首季公共財政收入262億按年升46% 博彩稅收219億元按年升1.16倍
  • 第一季註銷餐企激增232% 內地餐飲業「窮鬼套餐」盛行
  • 神十八明晚發射升空 葉光富任指令長
  • 美參議院通過對外援助法案 包括強制TikTok從字節跳動剝離

血腥「藍鯨」游近澳門 恐怖遊戲玩殘自己

2017-05-25 00:02

「藍鯨」遊戲其中一項任務是自殘身體,教青局呼籲各界,謹防網上不良誘導活動。 (互聯網圖片)





有市民認為,為了完成遊戲而自殺「好愚蠢」。 (許舒婷攝)市民何先生形容遊戲任務「好變態」。 (許舒婷攝)




誘導青少年自傷自殘的恐怖遊戲「藍鯨」(Blue Whale)殃及全球,中國內地及香港均疑有個案發生。「福地」澳門,最近亦疑有被入侵的痕跡。鑒於事態嚴重,教育暨青年局強力呼籲各界,謹防網上不良誘導活動,如有發現立即報警!然而,本澳的社會寫照是多數雙親都要投身工作,關懷青少年的時間少,而網絡發達,難以提防,青少年特質又易受誘導;鑑於此,專家呼籲,多關懷肯定青少年,禁止不良網絡社交,若發現身邊人身上突然出現傷口,應及時留意避免悲劇發生。

澳門民康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羅耀祖(下圖)表示,澳門社會特質屬於高危種群,如果政府未及時應對,後果不堪設想;他稱,「藍鯨」主要對象是成長時期的青少年,而青少年特質是缺乏自我認同、易受挫,尤其在網絡發達的社會,缺乏社交的青少年或許受到誘惑。羅耀祖指,會自殘甚至自殺的人大多希望成為悲劇主角,尤其是缺乏家人同輩肯定的青少年,有時家人的一個肯定,可以挽回一條生命。

羅耀祖認為,愈發達的城市,尤其是重視物質享受的社會,愈缺乏心理滿足,負面想法容易乘虛而入,愈容易讓人出現自殘自殺行為;而雙親投身工作,缺乏家人的關懷等,正是澳門社會的寫照。

「藍鯨」發起人雖然已在俄羅斯被捕,但難免有模仿者出現,羅耀祖頗為肯定犯罪者患「反社會人格障礙」,他稱,此類人一般有不愉快經歷,道德感薄弱、自視高人一等,會不同程度的挑戰社會規範;他稱,「藍鯨」發起者的做法就是視他人性命如草芥,屬學理上「清理」概念。

羅耀祖稱,最好預防方法就是從小建立正確社交觀念;他呼籲家長或朋友要注意子女行為,若身邊人忽然變得沉默、或身體出現傷口,可以向教青局、婦聯等有提供心理輔導的機構尋求協助,避免釀成悲劇。

「藍鯨」現身本澳網絡社交  市民:變態 命非拿來玩的!

「藍鯨」遊戲疑似入侵澳門,本澳有網民稱,在facebook澳門討論區內,留意到有類似與「藍鯨」遊戲有關的字眼,提醒大家提防;該名網民表示,澳門小、事情傳播速度快,最好不要亂跟潮流,強調「命不是拿來玩的」!

市民歐小姐接受本報訪問時稱,曾看到社交媒體貼文要求友人於凌晨「4時20分叫我起身」,猜對方或因貪新鮮而進行遊戲;她表示,日常生活中會有壓力,但不會進行有關遊戲,覺得「好無聊」。

亦有市民表示,沒聽過有關遊戲,或會想了解,但不會進行遊戲;他稱,自殺是自私行為,不能解決問題,若為完成遊戲而自殺,真是「好幼稚」、「好愚蠢」。他稱,自己對待「壓力爆煲」的方法就是透過運動或短途旅行釋放。

市民何先生形容,遊戲要求玩家完成的任務「好變態」,猜測玩家或想「威畀人睇」或「挑戰自己」而進行遊戲。

受訪市民認為,透過自殘或自殺的遊戲抒發情緒是「無謂」的行徑,若覺得生活壓力大,可透過運動、音樂、睡覺等方法解壓。

有本澳網民表示,在facebook澳門討論區看到與「藍鯨」有關的字眼,呼籲大家命不是拿來玩的! (互聯網截圖)

變態遊戲「藍鯨」去年於俄羅斯社交網站興起,短短一年令俄羅斯逾130名青少年自殺。遊戲透過灌輸極端想法控制受害者,稱人生最好的東西都從S開始,Saturday(星期六)、Sex(性)、Suicide(自殺)。

玩家參加遊戲之前必須交出住址、聯絡方式甚至裸照等,中途若離開,私隱則會被公開。遊戲為完成50項循序漸進的詭異任務,包括凌晨看恐怖片、割傷嘴唇、在手腳上畫出鯨魚圖騰自殘等,最後引導參加者完成死亡任務。

香港有大學生在社交網站透露三名朋友在facebook帖文中標籤「#iamawhale」,且不約而同左手均受傷需包紮,懷疑他們跟從遊戲規則自殘,香港警方十分重視,強調互聯網並非無法可依,呼籲市民勿以身試法,重申根據香港法例第33B條《侵害人身罪條例》,任何人協助、教唆、慫使或促致他人自殺,或進行企圖自殺,均屬犯法,最高可判監14年。

教育暨青年局十分關注近期出現涉及誘導青少年自傷自殘的網絡「遊戲」和「挑戰任務」,教青局表示,相關遊戲和議題在國內外已被定性為違法犯罪行為,呼籲各界嚴肅對待任何誘導青少年自傷自殘的網上言論、遊戲和社群活動,如有發現應立即向警方檢舉,共同為青少年構建健康和安全的成長環境。

教青局表示,正持續留意及評估事件對青少年及學生的影響,目前暫未收到有關求助或轉介個案。為防患於未然,已發函學校通報情況,促請學校及學生輔導員密切留意及關顧學生狀況,加強開展善用互聯網的預防及發展性輔導活動。如有需要,可致電教青局輔導支援熱線2832 1312。

一掃有片

力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