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專題故事
  • 要聞
  • 體育
  • 娛樂
  • 產經
  • 即時新聞
  • 澳聞
  • 中國
  • 國際
  • 生活
新聞
  • 復活節假期首日至上午11時 入境旅客逾2.6萬人次
  • 街總新一屆理監事就職禮舉行
  • 街總辦酒會慶祝成立40周年 特首:續支持街總發展
  • 2月跨境汽車流量逾63萬車次增28% 澳車北上佔17%按年增加3.2倍
  • 中國明起終止對澳洲葡萄酒徵收反傾銷及反補貼稅
  • 本地居民失業率維持2.8%
  • 一連三日舉行 澳門國際環保展今開幕
  • 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 趙樂際: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 拱北連接大橋口岸人工島橋樑新進展 次季正式動工 料兩年內通車
  • 港珠澳大橋清明假小客車免費通行
  • 拓展澳門青年創新創業新空間 深合區首批六澳青雙創基地授牌
  • 中國網民規模近11億 互聯網普及率達77.5%
  • 受農曆新年假期影響 2月進口貨值88億 按年跌28%
  • 黃少澤:《國安法》是核心法律 將配套立法完善維護國安體系
  • 居安思危 穩中求進 特首:確保有效維護國安
  • 上月酒店平均入住率85.6%
  • 每公噸漲破一萬美元 可可豆價格貴過銅
  • 卡塔爾航空推AI虛擬空服員 可與旅客對答提供旅遊建議
  • 節假日東停車場使用量增 交局:餘額少於600個需預約進場
  • 阿根廷總統米萊: 將解僱7萬名政府員工

中國恢復高考40周年 寒門難再出貴子?

2017-06-08 00:21






















「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金榜題名」,內地昨日起又進入一年一度的高考時間,大約940萬學子,奔赴考場,接受檢閱。今年是文化大革命後恢復高考制度40周年。回望這40年,高考承擔著萬千家庭,尤其是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使命。但近年來,地區分數線差異、高考移民(到高考分數線相對較低、錄取率較高的地區應考)等問題,引發社會激辯,令人思考在今天高考是否還公平?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2年建立統一高考制度,讓各地青年學子能透過考試選拔,進入適合的大學院校就讀。但在1966年遭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壞,高考制度當時被認為是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的舊科舉制度的延續,是一種落後的、反動的教育制度。十年文革浩劫,數以千萬的青年因無書可唸,只能轉入工廠、上山下鄉成為農民,高等教育完全被破壞殆盡。

直到1977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由33位全國各地的著名科學家、教授,以及科學和教育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決定恢復中斷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鄧小平當時說:「不管招多少大學生,一定要考試,考試不合格不能要。不管是誰的子女,就是大人物的也不能要。我算個大人物吧!我的子女考不合格也不能要,不能『走後門』。 」用考試取代家庭出身和社會關係成為選拔人才的依據,有人評價稱,這一決策改變一個時代的走向和中國的命運,從此恢復知識的價值和尊嚴,奠定重建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石。

高考選拔曾如過獨木橋

但恢復考試並不表示人人都有書唸,受文革時期高校停止招生、高等教育資源嚴重短缺和經濟發展水平低等因素影響,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競爭十分激烈,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形容似乎也不為過。據有關資料測算,1977年至1981年,普通高考錄取率分別為4.8%、6.6%、5.9%、6%、5.5%,遠低於文革前五年的高考錄取率。即便是進入80年代,高考錄取率也只維持在11%上下,仍然是「金榜題名難」。在專家學者們看來,當時的大學教育屬於典型的「精英教育」。

由「精英教育」邁向「大眾教育」

隨著改革開放,各領域對人才的需求開始增加,中國高等教育從1999年開始連續擴大招生,高考錄取率亦大幅上升。據統計,1998年至2005年間,高考報考人數年均增長11.58%,高考錄取人數年均增長23.75%。到2015年,全國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已達3,70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從最初的100個人錄取五人,上升至70多人,中國高考錄取率一路攀升,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逐步邁向「大眾教育」。

高考移民等現象出現

不過,高考制度在不斷變革中走到今天,其一向引以為傲的公平原則,近些年卻頻頻遭遇質疑。曾幾何時,恢復後的高考是全國一張試卷。由於北京、上海的一本錄取分數大大低於一些省市,曾經有考生起訴教育部。後來,北京、上海等地自主命題,官方給出的說法是「高考分省命題有利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素質教育推進」。而更讓考生和家長義憤填膺的是錄取數量在地區上的差別。例如,新疆、西藏等地的錄取分數線極低,高考移民現象應運而生。而北京、上海等地經過自主命題的「地方保護」之後,繼續在錄取分數上享受優待。以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為例,2015年,北京的考生人數68,000人,兩校在北京實際錄取人數之和超過600人。當年,湖北的考生人數是368,425人,兩校在湖北招生僅302人。

高考牽涉社會穩定公平

針對種種現狀,曾有人斷言,如果照目前的形勢發展下去,教育資源嚴重分配不均勻,以及高考制度的地區化傾斜政策,會導致「寒門再難出貴子」。對於諸多普通中國家庭而言,一旦優質教育資源成為金錢和家庭社會背景的較量,形成一種凝固和擴大社會階層差距的機制,導致「出身愈底層,上的學校愈差,前途也愈渺茫」,將為中國社會埋下深深的隱患。

1966年至1970年,因文化大革命新中國高等教育一度停止。
1977年8月4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教育問題座談會,決定恢復中斷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
1984年,英語正式成為高考科目。
1994年,實行招生收費制度改革,不再把高等教育看作是完全免費教育,而是形成成本分擔的新機制。
1996年,國家取消大學生包分配制度,大學生畢業後需要自主擇業,大學畢業生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畢業即可擁有「鐵飯碗」。
1999年,全國大學開始擴大招生。
2001年,高考在科目設置、考試內容和形式、網上錄取等方面全面推進。高考「3+X」(語數英+文科綜合/理科綜合)科目設置改革擴展到18個省份。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開展自主招生試點,中國由單一考試走向多元評價,作為一種新的選才方式,自主招生的試點範圍不斷擴大。
2016年,高考首次「作弊入刑」,替考、作弊、協助作弊等行為輕則拘役,重則入刑。
2017年,四川成都高考機器人「AT-MATHS」在斷網的情況下,在兩個小時內作答來自多個省市的高考數學試題。

1977年

1984年

1999年

2003年

2016年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