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節目表
  • 哈利斯泰利斯女狂粉被判監
  • 視事關心
  • 姬蒂派斯自爆被前經理人出賣
  • 金泰亨入反恐隊型爆亮相
  • 高畑裕太開直播被轟
  • 靚佬湯有女初長成
  • 澳視澳門播《愛的藝術》
  • 碧揚絲醒目應對避災難
  • 《不夠善良的我們》四十而惑
  • 星耀音樂協會今響鑼
  • 石頭公社促和諧共融
  • 生命救生命
  • 奧爾加 · 科恩冀再來澳演出
  • “作品一”協會將續辦藝術活動
  • 《打天下2》枝葉太多
  • 梁小冰演老婦真好戲
  • 陳曉新劇光頭造型曝光
  • 林宥嘉進軍兒童節目
  • 澳門藝術節粵劇《槐蔭記》

細緻含蓄的人生哲學

2017-06-16 06:35


    細緻含蓄的人生哲學

    ——談《巴黎日和》

    正在舉行的女性導演專題展中,歐洲女導演佔了大多數,除了艾麗絲華妲外,克萊雅丹妮更是各大影展的常客,今次選映的《巴黎日和》,雖是九年前之作,但極有水準,以東方美學來寫西方感情,細緻含蓄。

    丹妮生於一九四八年,曾在非洲成長,長大後投身電影界,曾做過溫韋達斯、占渣木殊的副導;她的作品可以政治性,可以是個人的,也曾拍過恐怖片《血盆大口》,出手很少失準。《巴黎日和》是城市小品,摒棄荷里活式通俗,也無刻意追求歐洲式的抽離情感,而是散發着淡淡的東方氣息。

    影片一開始是黑人火車司機與女兒一邊食飯一邊閒聊,話題隨意,卻洋溢着日常的生活感;整個劇情集於其一家人,還有已分居的妻子,以及女兒的白人男友,共住在同一公寓裡,每日閒話家常,每日各自工作。

    情節也沒有多大戲劇性,父親同僚退休變失業、前往音樂會途中汽車死火、男友繼續漂泊、兩父女探訪友人,一切一切都平常得隨時發生在大家身邊;較多篇幅是一家人看不成音樂會變成落湯雞,尋找地方過夜中卻能輕歌漫舞,眾人感情進一步緊密;失落於音樂會,卻能增進感情,世事往往如此微妙。

    導演丹妮透過這些日常小事,刻劃出人與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奧妙,好事壞事並非黑白分清,轉過彎或許驟雨中見陽光,影片因而暗藏人生哲學,並多次透過長長的火車路軌鏡頭,寓意人生總要前進,勿停滯不前;退休同僚死於路軌中,更語重心長了。

    影片帶領觀眾進入主角一家,經歷愛與恨、親情與愛情、背叛與忠誠、生與死、喜與愁,全是人生歷練中必不可少的過程,構成人生縮影;全片的好看在於情節簡單平常、人物具血肉感、感情真實真摯;一個電飯煲,承戴着無言的親情;一條項鍊,帶來家庭象徵;一場漫舞,愁困中折射出親情的重要。

    丹妮似乎藉着本片向小津安二郎致敬,簡單的鏡頭、平緩的節奏、淡淡的故事、真實的親情,一一與小津作品互相呼應,並將西方人物移植到東方情感。

    lhaio@yahoo.com.hk

    小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