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華僑銀行:今年港元P按息或降1/4厘
  • 金沙中國首季蝕轉賺近3億美元
  • IPO資訊——摯達科技
  • 內地客清明出遊消費熱情高漲
  • 經紀:撤辣後查詢增兩三成
  • 高息環境持續 撤辣樓價難升
  • 零售餐飲系統助中小企轉型升級
  • “五一”再迎出遊熱 機票搜索量暴增
  • 團進團出利延長客留 促旅社業務
  • 酒店冀“五一”檔房滿九成
  • 首季迎888萬客 復疫前85%
  • (一家之言)橋通路暢通 促有效分流
  • 穗大學城設低空經濟示範島
  • 穗寫字樓空置壓力漸緩
  • 新街坊帶動 橫琴網簽增八成
  • 穗商品房成交額 創近六年第二低
  • 中原料次季月均成交重上千宗
  • 釋放資金 工商舖料月均成交近卅宗
  • 持續減息政策 歐元偏軟
  • 歐美利差預期拉闊 或加劇歐元弱勢

特式經濟學的特色

2017-06-26 06:35

    特式經濟學的特色

    美國前總統林肯曾說:“給一個人擁有權力,便可測試一個人的品質。”特朗普上任將近半年,“狂人總統”沒有如期的燥狂,然而視野狹隘卻愈見明顯,他執意退出“巴黎協定”是近期的最佳例子。在外交上,美國選擇跟歐洲保持距離,而國內的經濟政策,狂想雖然欠奉,但部分政策貌似互相矛盾,卻又同時在有序執行,英語國家將之稱為“Trumponomics”,本文姑且將之稱爲“特式經濟學”。然而這經濟新術語背後涵蓋的政策,究竟是實事求是,抑或空中樓閣?

    創造術語的藝術

    回看過去三十年英語世界的歷史,從較早前的“列根經濟學”(Reaganomics)、到日本的“安倍經濟學”(Abenomics),還有最近的“特式經濟學”(Trumponomics),將領袖的名字和英語“經濟學”的詞尾合併而成的混成詞,背後的共通點,是在位領袖的經濟政策,或跟其前任甚至其國家一直抱持的政策立場形成强烈對比,又或者爲了多年存在的經濟問題,提供他認為有效的方案,而最終政策的成效如何,跟命名本身沒有關係。在這個語境,“經濟學”並非指一套完整的學術理論或學說。譬如“安倍經濟學”基本上指安倍晉三內閣為了刺激日本沉寂多年的經濟,試圖擺脫通貨緊縮困境而推出量化寬鬆的政策,希望藉此提升日本貨品在國際的競爭力。然而日本內外,對“安倍經濟學”的評價,可說譭譽參半。

    關於“安倍經濟學”這術語的由來,其中一個說法,是安倍晉三仿效“列根經濟學”。“列根經濟學”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總統推行的“小政府,大市場”的經濟政策,目的是停止美國當年的經濟衰退。為了復甦經濟,列根政府透過減稅、減少政府開支增長、和政府對貨幣供應量的調控等措施,試圖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鼓勵消費。結果美國經濟在列根任期內連續數年增長,但其後亦因通貨膨脹造成美國社會貧富懸殊加劇。奉列根為偶像的特朗普不甘後人,“特式經濟學”,究竟有什麽政策重點?

    “特式經濟學”有何特色?

    英國的《經濟學人》在選舉前後分別跟特朗普做專訪,近距離觀察這位“狂人總統”言行的演變過程,發現內閣顧問對他的影響力日益增長,但在制定經濟政策議程方面,特朗普仍然一言九鼎。《經濟學人》的記者問他,到底有沒有所謂的“特式經濟學”?他直言有,並將公平貿易放在首位,因這關係到美國的自尊問題。每年5%的經濟增長率,是“特式經濟學”的目標。但如此雄心壯志,跟特朗普傾向保護主義的外貿觀點並列,更像自摑一巴掌,遑論實現每年達到5%的增長。特朗普的團隊於是不得不補鑊,將目標下調至3%。

    回顧美國歷史,特朗普並非首位埋怨美國得不到公平貿易對待的總統。他的前任奧巴馬便曾經在總統大選期間批評北美洲自由貿易協定(英文簡稱NAFTA,是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上任後將其升級至泛太平洋夥伴協定,即被特朗普棄如敝屣的TPP。特朗普更有興趣的,是重啟他口中規模“龐大”的NAFTA談判,而他多番質疑“世界貿易組織”(下文簡稱世貿)的角色和作用,對美國長遠外貿政策的方向而言,亦可能意味深遠。世貿目前跟全球一百六十三個國家有協議,其中一個重要角色,是為成員國提供調解貿易紛爭的平台。有趣的是,美國有近八成的貿易逆差,都來自遵守世貿協定的國家,這是特朗普政府不滿世貿的主因之一,而且跟其他國家如日本和歐盟等相比,美國的關稅相對偏低,在特朗普眼中,再怎麼說這也很難跟公平貿易扯上關係。

    然而,美國跟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卻不足以否定世貿在推動全球貿易方面取得的成果。根據《經濟學人》在去年六月,美國一個獨立的聯邦政府機構“國際貿易委員會”(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分析世貿成員國過去和最近的貿易數據,指出成員國貿易往來的增長幅度介乎50%~100%之間。全球貿易的市場擴大了,美國出口商直接受惠,美國消費者有更多價格低廉的貨品選擇,亦促成了國內消費市場的良性競爭。

    其實美國和保護主義,在歷史上已有交集,列根時期是其中一個特別的例子。列根信奉新自由主義,支持市場經濟,其經濟幕僚本來一致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然而,因為日本和南韓等國家自我保護,列根政府難以得到贊成自由貿易的美國出口商支持。本來反對日本保護主義的並非當時美國的主流民意,但日本在八十年代交出一份亮麗的經濟成績表、以及和美國的巨大貿易順差的同時,卻仍然寸步不讓,堅守保護主義的壁壘,引起不少美國人的反感,也算是人之常情了。

    至於“特式經濟學”的其他元素,都不離共和黨經濟政策的傳統,即放鬆管制和稅務改革,這是自列根以來的政策重點。過度管制會妨礙經濟發展,特朗普已簽署命令,要求聯邦政府部門每立一條新法例之前,必預先廢除兩條相關的舊法例。在税務上,特朗普承諾要降低企業和個人入息稅率,令稅制變得更簡單是長遠目標。他亦打算擴大金額以千億計的基建投資,誓要令美國的交通運輸網絡成為全球第一。雖然特朗普收緊移民政策的決定甚少關於經濟方面的論述,然而他致力打擊的非法移民,佔了大部分美國農業的勞動人口,特朗普的“愛國情操”和他的經濟增長承諾,又一次顯得相互排斥,特朗普後來大概知道自己問題所在,其後澄清美國需要農業工人,只要他們合法移民,他無任歡迎。

    “特式經濟學”可行嗎?

    “特式經濟學”的最大特色,是缺乏連貫性,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概念和政策。特朗普一時說美國經濟出現泡沫,未幾又指當前的美國需要刺激經濟的措施,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反而特朗普對美國經濟的實情和正在面對的棘手問題,始於不見得有深入了解,美國人即使失業,也不一定要怪罪於誰,畢竟在全球一體化的當下,開放式經濟的國家,難免受到世界風吹草動的影響,而科技的飛躍發展,在擴大自動化生產的過程中,自然淘汰了不少舊有製造業的工種,這當中不存在所謂“中國搶走了美國人的飯碗”的必然關係。一雞死,一雞鳴,與其無理叫陣,倒不如認真研究未來新興產業,以及中年勞動力在工作上接受再培訓的安排,務求填補失去了的工作機會;但目前為止,卻沒有聽說過特朗普政府會有何對策。他對製造業的重視顯然而見,但受聘於這個行業的美國人,只佔美國全體勞動人口的8.5%。懷緬過去,不見將來,甚或沒有就美國經濟的真正問題和需要對症下藥,教人好奇“特式經濟學”的成效終將如何。

    要推行自己的經濟政策議程,特朗普必須得到美國國會通過,譬如要爲龐大基建項目取得巨額撥款,特朗普必須得到民主黨的支持,但觀乎他酷愛口水戰,從沒錯過攻擊羞辱民主黨任何一個機會來看,特朗普要在國會得到反對黨認同他的政策,看來將難關重重。他已事先聲明,若民主黨要求以他的稅務紀錄,來換取他們在國會手上支持其稅制改革的一票,他不會答應,因為這對其改革政策不公平。按照如此邏輯推理,特朗普高調宣揚的基建投資和減税計劃,很有可能不獲國會授權執行。

    即使假設特朗普是百分百務實主義者,必要時可稍微放下身段,單從經濟角度看,要同時有效執行“特式經濟學”的三大政策,即貿易平衡、減税和鼓勵投資以增加就業,以達致他心目中的經濟增長速度,表面上看,至少互不相容。先不論美國的貿易逆差與其借貸成本的關係,即使根據現任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下調的年經濟增長率(3%),也是難以達到的目標,因為在可見的未來,美國勞動人口增長持續放緩,再加上人口老齡化,在移民政策上又未能適時配合補充勞動力,特朗普不論如何沙盤推演,他的如意算盤,恐怕也難以實現。

    杜然(文化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