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舞台重演社會悲劇 望警醒人心——專訪《怪獸們》
  • 戀愛電影館營運再易手 對比兩次承投、交接
  • 戀愛電影館轉由拍板營運 9月9日首輪電影放映
  • 【特約刊登】金馬導演關錦鵬蔡崇隆 9月亮相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 【特約刊登】書寫東南亞的攝影軌跡——淺談《東南亞攝影概論》
  • 由創作,到分享——專訪展覽「做書『碌士』A to Z」
  • 笑種種無常——專訪《荔枝英雄傳》
  • 靈光中捉緊片刻真實──專訪孔慶輝談創作
  • 建築專題影展「大銀幕上的建築美學」於戀愛電影館開幕
  • 已故藝術家李銳奮散文集《意猶未盡》出版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貮」: 生命的姿態——Rusty Fox的《Nocturnal》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 壹」:當下的命題
  • 【特約刊登】談法蘭克「當下的真實性」——訪《西哈諾》劇組
  • 【特約刊登】打破演員及觀眾的慣性——專訪《西哈諾》導演Franck Dimech
  • 【來稿】澳門影像作品的女性新勢力
  • 疫後延續線上交流 讓多元盛放
  • 點亮自己,照耀他人——專訪「遊戲的火花 | 玩轉線上劇場遊戲」課程
  • 共融藝術.心之所向 ——專訪表演課程「心之飛人」
  • 生命的最後一剎,誰可作主?——專訪論壇劇場《喺度簽個名》
  • 乘一趟廟船,航向千年後的記載

映照人生不同階段的生命影像── 專訪「第二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策展人林鍵鈞

2017-06-28 10:07
在今年「第二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的場刊中,一開首便為「紀錄片」作如此解說──「就是『生命』加上『影像』。」然而,似乎如此易懂和親近的這個影像媒介,平日卻不是那麼容易接觸到,一般商業影院不會放映,只能在電視上偶而看到一些,但其實,策展人林鍵均(Penny)告訴我們,今天的紀錄片,無論題材、拍攝手法和表達形式等已經十分多樣化。
「這個年代是紀錄片比較好看的年代。過往的紀錄片比較強調客觀的紀錄,如調查類、報導和訪問的形式等,可能給人較嚴肅的感覺;現在的紀錄片可能更注重去說人物的故事,容易展現一種私密性在其中,可能由於拍攝器材的進步,更容易近距離呈現人物的日常生活,與人物的關係更密切,就如第一屆影展的主題是『私紀錄』,正是現在紀錄片一個很重要的趨勢。現在很多紀錄片能像劇情片那樣吸引觀眾,同時也不會削弱當中議題內容的深度。」
電影節正致力拉近紀錄片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將於七月八日開幕的「第二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今年主題為《滴答物語》,專注展現具「時間」與「成長」元素的紀錄片,並以春、夏、秋、冬喻意人生四季,選取以童年、青少年、中年、老年這四個人生階段為題材的紀錄片。
「紀錄片的意義在於可以讓我們看到世界上不同的生活面向,世界是很大的,不同地方人們的『時間』與『成長』也不是那麼刻版的。」在拉近距離之餘,他更希望能拓濶觀眾視野,展示更多元的生活面貎,讓觀眾從中得到一些不同的啟發。
 
精心細選不同議題
「在每個階段中我們都選了一些不同面向的影片,不要重覆,如講述童年我們選了三部片,一部講述中國鄉下的環保加工場內兒童生活的《塑料王國》,一部有關難民兒童的《火海之上》,還有一部有關自閉症兒童的《動畫人生》,這三部影片所呈現的童年,都是平時澳門觀眾比較少接觸到的,而當中所呈現的議題,都是很值得我們去關注的,而且也是同類議題當中拍得最好的。」當中《塑料王國》可能因為環保議題觸動到大陸的政治神經,目前該片在大陸已被禁播。
今次精心細選的二十六部紀錄片,可以看到議題的多樣性,如中國的環境污染、難民、北韓、自閉症兒童、青少年成長、老人問題等,也有一部關於東南亞議題的《翡翠之城》。「這是一部有關緬甸的非法採礦(玉石)的影片,導演趙德胤回到他的家鄉緬甸,拍攝他失散多年、出獄不久的哥哥。他的哥哥就是長年在那些非法採礦場內工作,然後吸毒,很多工人就是這樣,工作與吸毒不斷在他們身上發生,無法擺脫貧窮的生存狀態。」
 
專人撰寫文案
在選片方面的策略,一如去年,著重於影片的觀賞性與議題內容的深度,故事能觸動人心,對觀眾來說就不會覺得悶,除了話題之作,影展也特別選了目前最新最好的紀錄片,同時在電影美學上具啟發性的作品,雖未必容易為觀眾所接受。因此,要把這些觀眾並不太熟悉的影片盡最大努力推介出去,Penny 認為這正是影展的核心所在。
「只要是高質素的作品,就值得大力向觀眾推薦。我們十分注重這部份工作,如去年一樣,所有影片的文案都是全部找專人重新撰寫的,務求更多地介紹片中內容精粹和寫得更吸引一點,因為好多觀眾對紀錄片都可能不是太了解,對今次的影片也不是太熟悉,所以影展在文案上、編輯上、宣傳設計上,都希望吸引觀眾走近,不要錯過難得的好片。」
 
全部配上中文字幕
由於選片中多部都未曾在鄰近地區放映,很多影片都沒有中文字幕,與去年影展的安排一樣,需要另找專人翻譯,為了使全部放映影片都配上中文字幕,影展團隊需要花更多時間和資源去做這件事。
「要重新找人做中文字幕實在很費功夫,但還是值得的。」
讓觀眾能充份理解和感受到影片,其實澳門觀眾真的很幸福,其實很多影展也未必能這樣做。
花費資源找專人做好的翻譯字幕是值得的,如果以後有其它地區放映需要,其實是可以向影展購買的,這也是一個可能的收入,「不過從來沒有發生過。」Penny 笑說,影展還需要時間來建立自己的口碑。
 
大師親臨影展
今年影展的焦點導演是重量級的日本女導演河瀨直美,引起其他地區影迷和媒體的關注。河瀨是日本首位女導演多次獲得國際重要電影奬項,九七年她憑著首部劇情長片《萌之朱雀》(今次將放映)得到康城影展金攝影機奬,她是當時這一奬項的最年輕得主,二00四年她的電影《殯之森》獲得康城影展評審團大奬。除劇情片外,河瀨直美也拍了很多紀錄片,風格獨特,實驗性甚強,尤其早期作品,而她別具一格的電影風格也承接了紀錄片的探索。
「她的紀錄片正好適切於今年的主題,她常以自己或身邊親人為題材,從中可看到她與身邊親人的生命變化,這也是她一直所關注的。」
今次影展將放映河瀨直美五部紀錄短片及一部劇情長片,將進行一個講座《河瀨直美:記憶之森林 ——生死與身體的風景》,影片從日本請來名古屋大學獨立電影研究學者馬然擔任主持,他曾主力研究過河瀨直美的電影,而河瀨亦會在其中一場影片放映後與觀眾進行答問環節。
「能邀請到河瀨實在很難得,希望能藉此跨界,她的作品不只能打開人們對紀錄片的想像,而喜歡她劇情片的觀眾也可藉此欣賞到她曾拍過的那些厲害的紀錄片。」
 
影展資源所限
除河瀨直美以外,還邀請了台灣《日曜日式散步者》的導演黃亞歷、《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以及香港《伴生》導演黄肇邦與監製卓翔,一同到來與觀眾展開對話和分享,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影展只能盡其所限。
「其實這樣的資源,對於一個影展來說是很不足夠的。好在很多導演不介意,願意支持;在找片方面今年好在可以提早開始,由於每套影片的片商都不一樣,要逐個接觸,工作量很多,在資源不足,人手不夠的情況下,全有賴朋友幫忙和自己多做一點。今年影展特意安排在七月,是希望能吸引到多一點年青人、大學生等,希望明年可以有更多人手幫忙做多點入學校推廣紀錄片的工作。」
今年電影節由於隸屬於「戀愛・電影館」的節目計劃之內,比起第一年有更充裕的時間去進行籌備工作,因此今年選片的質素也比去年更好,高質量的片更多,同時更有機會請到重量級的導演出席。然而另一方面,由於隸屬於文化局的戀愛・電影館,節目上有規定不能再找其它機構資助,這點有礙於影展開拓資源的可能,長久來說,不利於影展規模壯大。
(策展人之選)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