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奢華客服講座冀推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 賀一誠:馬會土地建多功能文體場所
  • 賀一誠:祐漢新村今年將啟動重建/首階段長者公寓確定名單將公布
  • 賀一誠稱續研究加碼支持中小企
  • 新學年增國安教育補充材料/賀一誠:中葡論壇將簽署新綱領
  • 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下周北京舉行
  • 新一輪人才引進希望五月落實
  • 議員認同馬場土地初步規劃方向
  • 長者公寓加推 公屋委:回應訴求
  • 國安教育普法同樂日本周六舉行
  • 日本外交藍皮書提中日戰略互惠關係
  • 本澳出現“日暈”現象
  • 政府冀修法先調整廉署薪俸及職級
  • 團體辦下環巡禮冀促社區經濟
  • 賀一誠:新街坊業主單牌車在粵行駛快將推動
  • 本地歷史書出版冀增市民歷史認知
  • 氣象局釋日暈現象 提醒勿直視太陽
  • 賀一誠冀今年月均辦2個大型體育盛事
  • 政府不考慮放寬醫療人員實習考核要求
  • 乒聯世界盃:杜凱琹4比0擊敗單曉娜

提升語文能力的迷思:再為普教中把脈

2017-07-23 06:30
普教中在鄰埠早已是爭議如潮的議題,與此一地之隔,澳門雖不乏零星討論,但若在路上隨便抓著一個人來問,他也可能回答不出,到底所謂普教中是甚麼一回事。當然,隨著教青局在上月月初的「積極提倡」,這狀況可能將有所改觀。教青局於六月初時透露,表示有計劃提高本澳中小學以普通話為中文堂授課語言(即「普教中」)的比例。此語一出,即引來坊間輿論的反撲。隨後教青局再度放話,重申不強制學校執行普教中,也不要求以普通話教授其他科目,一切遵循《語文課程改革目標》的指引和各校教學自主的原則,中文堂仍然重視粵語和繁體字的掌握和應用。
普教中這種敏感議題,只要由教青局官員的嘴裡說出來,無論事後怎樣「補鑊」也好,都躲不過一石激起千重浪的結局。從香港對這議題的討論經驗可見,社會大眾贊成普教中的原因,不外以下兩個理由:第一,年青人學好普通話是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大勢所趨;第二,普教中有助改善語文能力,尤其是中文書面語的應用。第一點是聽到普教中政策時非常直觀的反應,畢竟外在大環境改變,昔日學好英文便能夠應付職場工作的光景不再,普通話地位在港澳的躍升,已到了與英語並駕齊驅的地步。既然港澳向來就有所謂的英文中學,以英文為主要授課語言,藉此提高學生的英文水平,那麼到了今天,在普通話逐漸變得重要的形勢下,學校改以普教中(或是教育部門建議學校可選擇普教中),藉此培養學生的普通話能力,又有何不可?表面看來,前後兩者的邏輯,可說是一樣的,這也難怪就連持反對普教中立場的人,也不得不承認「普教中有助提升學生普通話水平」的觀點。
這樣看來,如果只著眼於「學好普通話」這個目的,確實是沒甚麼好反對普教中的,甚至可以說這是無往而不利。但尷尬的是,當考慮到中文堂的性質和目標,也就是要以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本的話,普教中的議題就變得糾纏複雜起來。主張普教中能有助改善語文讀寫能力,這種論調多半是基於在粵教中的現狀下,學生的書面語運用水平普遍不高的窘局,而採用普通話為授課語言,則可減少學生在寫作時受到的方言俚語影響,使之更為貼近正式的書面語。可是,此種觀點的問題在於,它預先假設了普通話在字詞、語法等層面上更接近書面語,或者說,它根本認為普通話就是書面語,所以普教中才會有助改善學生的中文讀寫能力。
這種所謂「我手寫我口」的迷思,其實是模糊了口語和書面語的界限。真正的狀況是,粵語屬於口語,普通話同樣屬於口語,兩者的差異是不同語言(或方言)的差異,而不是口語和書面語(或某種接近於書面語的東西)的差異。從歷史上的例子來看,我們在中文堂上讀到的那些文言文,正是古代的書面語,這和古代人從嘴巴裡說出來的語言並不相同,無論他們講的是當時的「標準語」(可以理解成古代的「普通話」),還是各自家鄉的方言,都跟用筆寫在簡上或紙上的文言文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差異。因而,文言文作為古時的書面語,起著維繫各地人之間的溝通作用,這是漢語文化的特色之一:各地的人們操著互不相同的口語,卻使用著大體一致的書面語,以此作相互溝通的橋樑──直到今日的中文書面語,依然起著同樣的作用。中文的書面語並不直接對應著漢語中任何一種語言或方言,書面語和普通話的關係、書面語和粵語的關係,都是不同「語體」的關係,它有著這些口語並不常用的獨特用詞和句式,比如說,即使你用普通話,平常也不會講出「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綽綽」(莫言《紅高粱家族》)這類文縐縐、充滿裝飾性詞彙的句子,又或是「指導其學習聆聽、詢問、描述、敘述、說明、勸說、討論等基本的交流方式」(《初中教育階段中文基本學力要求》)這類的長句,尤其是口語中並不會使用像這句的「其」作人稱代詞,以及用無數個頓號來並列詞語的句式。
換言之,不論是採用普通話或粵語作中文科的教學語言,若要提高學生的書面語水平,都要額外教導他們書面語的寫法,為學生們點出口語和書面語的差別。誠如長年研究中文教學語言的香港大學謝錫金教授所說,中文寫作能力的高低,並不取決於教學語言。相反,如果以一種學生並不熟悉的語言來教中文,等於逼使他們必須以較困難的方式來接觸、學習課程內容。原意是要提升語文能力,但實行的方式卻是拉開他們和語文學習之間的距離,這樣的做法無疑是事倍功半。就像謝教授的研究所指出的,過早讓學生以普通話學習中文,結果反而有可能是窒礙了他們語文能力的成長。本來希望透過「普教中」可以同時達到提升普通話水平和中文能力水平的目標,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但到頭來卻是「兩頭唔到岸」,兩個目標之間彼此拖累,恐怕便成了得不償失之舉。要改善語文能力,不必捨近求遠,第一劑「藥方」其實是很簡單的:在粵教中的現況下,讓老師教導學生粵語這種口語和書面語之間的區別。真要說的話,這才是名副其實的「粵教中」,而不是讓粵語和中文成為互不相關的兩種東西,只可惜過去的中文教育都不曾做到這一點而已。
不律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