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教育基金舉辦學校發展資助計劃說明會
  • 港珠澳大橋五一假期小客車免費通行
  • 藥監局週日維護電子系統 部份服務暫停
  • 神十八升空在即 發射場準備就緒
  • 李靜儀冀優化港珠澳大橋公交服務
  • 女籃銀牌賽:江門 95-24 鮑青網青協
  • 巴士增支付方式 旅客:更便利
  • 【2024聯合國大學人工智能會議在澳舉行】歐陽瑜:高新科技產業各項政策正按步落實
  • 五一將至 旅局積極籌備迎客工作
  • 籃球銀牌賽高級組:加義之友 88-92 藍英
  • 文化體驗工作坊發掘傳統之美
  • 五一假期港珠澳大橋小客車免收通行費
  • 雷軍:小米SU7鎖單量逾7.5萬 全年交付目標10萬輛
  • 美強制TikTok不賣就禁 周受資:將提法律挑戰
  • 亞冠:橫濱水手射碼淘汰蔚山現代首入決賽
  • 習近平:面向戰場建設一流軍醫大學
  • 桌球世錦賽:丁俊暉不敵利素禾斯基首圈止步
  • 港珠澳大橋勞動節假期小客車免費通行
  • 內地旅客稱巴士增電子支付方式遊澳方便
  • 旅遊局積極籌備迎五一旅客

西墳馬路

2017-07-27 06:30
,位於澳門半島中部,東起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和高偉樂街,西至新勝街、美珊枝街與區華利街之間止。於1869年正式命名,距今已有上百年歷史。說起,相信大多數澳門人第一時間會想到舊西洋墳場。是根據舊西洋墳場(今聖味基墳場)而得名的。該墳場於1854年開設,而被官方正式命名於1869年,以此推知,的開闢時間應在1854年至1869年之間。
據資料顯示,開闢之初的地理位置與現今的略有不同,據1905年的澳門街道名冊記載,其原位置是「Começa na rua Thomaz Vieira e acaba na do Ferreira do Amaral.」翻譯成中文為「位於新勝街與東望洋街之間」。顯然,昔日的包含著如今的高偉樂街。雖然直到1925年該街位置尚未發生改變,但由於市政規劃,當時的澳葡政府已將其分屬為兩個堂區,即該街的1號至15號的一段,以及市畜欄,屬於大堂區;其餘部份均屬於花王堂區。據1993年的街道名冊中明確指出,昔日的高偉樂街屬於;而高偉樂街在1982年的議事亭會議上被正式命名,且將原助學會街改名為高偉樂街,具體位置在得勝馬路與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之間。故從1982年之後,的位置才起自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終於新勝街,與今天的位置一致。
又因由聖味基墳場而得名,該墳場俗稱舊西洋墳場,並位於該馬路上。相信不少遊客路過,看到偌大的西洋墳場,不是設在市郊,而是座落在市區中央,且四周緊貼居民住宅,與城市設計不大協調,都會大惑不解。事實上,該墳場辟設於1854年,即鴉片戰爭期間葡萄牙派兵駐防澳門半島後的第10年。位置在當年「澳城」之外的迭石山上,偏僻荒涼,當時的澳葡人魂歸天國後,多下葬於此。因昔日,該墳場只可葬葡人,故稱之為西洋墳場。後由於葡人東來與本地華人、印度人和馬來人通婚,逐漸形成了一支特殊的土生葡人種族,這一種族與後來受葡國宗教信仰影響,並受洗歸化了天主教的華人均可葬於該墳場。澳門商界名人何賢先生1983年逝世後即下葬於此。後來,隨著「澳城」城牆拆毀,向北擴展,陸續辟路建屋,而西洋墳場位置不變,逐漸為房屋街道包圍,便變作位於市區中。如今,政府每年都會在這裡舉行公祭活動:一是3月14日的治安警察局紀念日,二是11月2日的追思亡者節。該墳場內埋葬不少中葡名人,如美士基打、庇山耶、何賢和林家駿等。
現今的已是中區乃至南區通向舊區的重要幹道,每日車輛川流不息,走到盡頭,會看到一座棟非常雅致兩層樓高的藍色葡式建築,興建於1941至1952年期間,至今約有70多年歷史,具有典型的南歐建築風格,因建築體表面漆以藍色,故被俗稱為「藍屋仔」。1960年代,「藍屋仔」開始成為社工局辦公地點,於1965年改建成現時的兩層式,20世紀80年代末被漆成藍色,保留至今,成為了該區的地標物之一。現時是澳門政府社會工作局的辦事處。
E.JPG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