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華僑銀行:今年港元P按息或降1/4厘
  • 金沙中國首季蝕轉賺近3億美元
  • IPO資訊——摯達科技
  • 內地客清明出遊消費熱情高漲
  • 經紀:撤辣後查詢增兩三成
  • 高息環境持續 撤辣樓價難升
  • 零售餐飲系統助中小企轉型升級
  • “五一”再迎出遊熱 機票搜索量暴增
  • 團進團出利延長客留 促旅社業務
  • 酒店冀“五一”檔房滿九成
  • 首季迎888萬客 復疫前85%
  • (一家之言)橋通路暢通 促有效分流
  • 穗大學城設低空經濟示範島
  • 穗寫字樓空置壓力漸緩
  • 新街坊帶動 橫琴網簽增八成
  • 穗商品房成交額 創近六年第二低
  • 中原料次季月均成交重上千宗
  • 釋放資金 工商舖料月均成交近卅宗
  • 持續減息政策 歐元偏軟
  • 歐美利差預期拉闊 或加劇歐元弱勢

失靈的安倍經濟學?

2017-08-07 06:35

    失靈的安倍經濟學?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可能在2018年續任首相,成為日本二戰後在位最久的首相。回首其自2012年年底重返首相職位,至今已將近五年。這段期間,安倍一方面對外政治上採取傳統右翼的路線,積極運作修改“和平憲法”,使自衛隊能“正常化”。另一方面則在經濟事務上提出“安倍經濟學”(Abenomics),主張這能夠改善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的狀況。

    發展至今,安倍的對外政治路線,在東亞區域政治上引起不小爭議。其堅持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屢屢引起二戰被侵略國的諸多抗議。

    而所謂的“安倍經濟學”,包括了“大膽的金融政策”、“機動的財政政策”、“喚起民間投資的成長策略”等三支箭,多半被輿論界批評“失靈”。真正唯一完成的,只有導致日圓貶值。但這也被批評不過是有利出口的大企業,卻不利一般百姓。

    顯然,日本自1990年代後的經濟蕭條,至今並未改善。實質薪資長期缺乏成長,加上貧富差距持續拉大,使得日本人民缺乏消費意願,整體經濟狀況難以擺脫僵局。

    IMF背書的提升薪資必要

    在這樣的背景下,安倍晉三近日高分貝提出,他接下來的經濟改革政策,將以“提升薪資”作為主要目標,引起了各界矚目。

    首先,日本總體經濟其實並非是停滯成長。自2016年起,日本第三季GDP較去年同期成長2.2%,優於市場預期的0.9%。但是,佔GDP中六成的民間消費,只有微幅成長0.1%。顯見經濟成長的分配集中在企業盈餘,而非一般勞工薪資。

    而實質薪資缺乏成長,甚至是負成長,當然導致了消費不足的經濟困局。對於日本這種狀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提出呼籲:提升生產力以及勞工薪資,應當是日本經濟改革的首要任務。

    只是說,如今安倍內閣才彷彿恍然大悟,開始把焦點放在提升薪資上,視其為經濟成長的根本。到底這只是一個口號,還是真能有所改善?

    儘管安倍晉三屢屢敦促企業調升薪資,並明確提出了“每年員工加薪3%,物價通膨2%”的目標,希望能帶動經濟成長的良性循環。但截至目前為止,各大財團企業,並不願對這政策買單。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以往加薪幅度最大的汽車大廠豐田(TOYOTA),今年宣布將員工每月基本薪資調升1300日圓(約90元澳門幣),遠不及工會所要求的3000日圓(約210元澳門幣)調升幅度。

    在其他大型電機業者部分,三菱電機(Mitsubishi)、日立(HITACHI)、Panasonic 僅調升每月基本薪資1000日圓,較前年調升幅度減少500日圓。

    連這些獲利良好的大企業,都只願調漲員工月薪1000~1500日圓,加薪幅度幾乎不到0.5%,政府也未能出政策工具施壓。又如何可能要求其他中小企業提升薪資?

    難以落實的“同工同酬”

    整體來看,日本勞工日趨低薪的問題,除了涉及企業的意願外,還有一大關鍵在於政府長年放任“非典型僱傭”的惡化,各種兼職、外包、派遣、實習、臨時工等聘僱方式大行其道,使得整體平均薪資無法提升。

    根據研究統計數據,日本兼職員工時薪僅為正職員工的56.8%,而且這還未計入福利津貼等落差。相對地,在法國,兼職員工時薪約為正職員工的89%、德國為79%、英國和意大利則約為70%。這都顯示了日本對非典勞工保障的不足。而非典勞工的組成中,更有極高比例為女性,成為了日本扭曲的勞力市場中的犧牲者。

    安倍內閣或許也有注意到此問題,所以也提出將致力於“同工同酬”的落實。他們強調要讓正職員工與非典員工,倘若工作的內容成果一樣,就該有一樣的報酬。

    也因此,三年半前,日本才修正《勞動契約法》第二十條,明文規定正式職員和定期契約員工之間不可有差別待遇。

    可惜的是,因為日本政府至今並未提出有效的政策工具,該法令的落實程度明顯有限。對於企業高喊相關勞動法令“侵害企業經營自由”的批評,政府也未拿出強硬立場。

    安倍經濟學的右翼格局限制

    根結來說,所謂安倍經濟學與其說是“失靈”,不如說它受到其右翼政經思想的格局限制,先天就不易促成“加薪”。

    安倍經濟學雖然表面上包含多重措施,但整體而言,仍是走19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的路線,強調去除管制、削減勞動保障(如“終身僱用制”),並期望這樣就能帶動產業競爭力,而透過“涓滴效應”讓一般大眾再分享到企業的利潤成果。

    這套思想在過去二十年來,不論是在日本、台灣、歐美,都未如其宣稱能改善人民福祉。全球化下的企業依舊獲利,但卻往往不再願意將利潤分享給員工。缺乏政府的強勢介入下,勞工只淪為犧牲品,勞力市場的聘僱亂象也更層出不窮。

    何況,安倍內閣提倡“加薪”,其目標真正是在於“物價通膨”。原因在於,當前日本整體債務佔GDP比重,從1990年代的70%左右,一路爬升至2015年的237%。沒有物價通膨,日本債務狀況將持續惡化。而加薪不過是為了達到這目標的手段;但被物價通膨稀釋後的加薪,其實也不會改善人民生活。

    這其實也不只是“安倍經濟學”的問題,而是世界各國採取新自由主義的右翼政府,普遍出現的狀況。

    說到底,薪資問題還是必須回顧勞資之間的拉鋸。政府在這之中不要刻意協助資方,並在法令上保護勞方應有的權力,專注落實法令,已屬萬幸。真要改變長期的低薪格局,日本的勞工階級,必須要回歸組織工會,將正式員工與非典員工一併納入與資方集體談判,普遍實質薪資的提升才會存有可能。

    當前的日本人民,對安倍內閣的支持度,依然維持低迷。弔詭的是,這卻是一個長命的政權。展望未來,安倍經濟學若依舊失靈或破產,究竟會否導致日本政局的根本改變?日本普羅大眾是否看穿種種口號,釐清問題的根源,才會決定大幅度的變革是否可能出現。

    杜然(文化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