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 選舉涉違規宣傳五宗 卅二人重簽代表法人
  • 南海伏季休漁結束 百多漁船出海作業
  • 菲婦感染登革熱危殆 今年第六宗輸入病例
  • 房屋局加緊為經屋做契 向青怡購者發出許可書
  • 檢院對9被告裁判的聲明
  • 特首晤南部戰區政委魏亮
  • 經局講解青創援助申請條件
  • 陸澳全力追查電騙 司警絕非坐以待斃
  • 新批發市場快將運作
  • 非漢瘧疾今年首傳入
  • 負責任博彩認識度調查將開始
  • 港男涉爆竊女友疑作假證詞
  • 問題利賓納回收擴大
  • 史文工作委員會開會
  • 世旅經論壇興義舉行推介晚宴
  • 井岡山幹部教育學院 澳同學會成立弘揚愛國
  • 宋碧琪重申繼續為民喉舌
  • e行卡•澳門通首發
  • 施家倫建議炒庸官還富於民
  • 陳明金盼來屆立會積極 完善公共利益民生法案

悠久歷史的見證(知行港澳) ——記澳門仁慈堂博物館

2017-08-14 03:57
  澳門的新馬路一帶就像北京的王府井,是遊客必到之地。在最中心區域的議事亭前的噴水池邊,一座典雅秀麗的西式建築靜靜佇立。白色的牆體,綠色的邊框,圓柱和拱門凝結成典型的巴羅克風格,這就是始建於18世紀中葉的仁慈堂大樓,至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2005年,它與澳門其他20多座建築共同構成的“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6世紀中葉,隨著葡萄牙人的到來,作為葡萄牙國教的天主教逐漸在澳門落地生根。早在1569年,熱衷慈善事業的賈尼路主教在到達澳門後的第二年便創立了仁慈堂。
  仁慈堂與澳門的歷史交織發展,許多重大事件,或多或少都曾有仁慈堂的參與和見證,仁慈堂的歷史甚至比澳葡政府還悠久。在悠長的歷史中,仁慈堂開辦了中國第一間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還開設了育嬰堂、麻風病院、老人院、孤兒院等機構。根據史料記載,仁慈堂的麻風病院是澳門歷史上第一所社會福利服務機構。仁慈堂不僅為社會基層提供醫療和社會救濟,甚或參與金融領域的活動,是中國最早發行中西式彩票的地方。
  儘管仁慈堂門前人流熙熙攘攘,不少遊客都以這座漂亮的建築為背景拍照,但少有人知道這座二層小樓上還藏有一座博物館,更鮮有遊客登樓參觀。
  為了讓澳門市民及遊客瞭解仁慈堂的宗旨和歷史,發揚助人仗義的仁愛精神,仁慈堂耗資200萬澳門元對大樓進行裝修並改善安保系統。2001年12月14日,時任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主持了仁慈堂博物館開幕儀式。10年後博物館進行擴建,2011年12月6日,行政長官崔世安為仁慈堂博物館新展廳主持落成揭幕禮。
  進入博物館之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澳門天主教區第一任主教——賈尼路先生的頭像雕塑,以此表示對這位創辦者的敬意。博物館2000多件收藏品分佈在兩間展室,第一間主要展示的是與天主教以及仁慈堂有關的瓷器、牙雕、木雕、銀器及書籍文獻等,還有當初仁慈堂創辦的白馬行醫院的銅鐘。放在展室正中央位置、最令人注目的展品是一部1627年1月草擬通過並於1662年手抄而成的《澳門仁慈堂章程》正本,它是這裡最早、保存最久的歷史文獻。另一間展室裡正面牆上懸掛著繪於18世紀的賈尼路主教全身油畫,下方的小玻璃方框內還有他的頭顱遺骨和陪葬的十字架。東西方文化和睦共存的史實,在這些展品上得到了集中呈現。
  仁慈堂的慈善工作延續了數百年。早在一個多世紀前,仁慈堂就已開展長者服務,所在地便是廣為人知的“婆仔屋”。這處當年收容無依婦孺的院舍,2009年1月已經華麗轉身——改建為仁慈堂婆仔屋文化及創意產業空間,為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闢新址的仁慈堂安老院,經過幾次擴建、翻新,現在可供120位長者入住。1637年成立的女童孤兒院,現在是提供葡語和中文學前教育的托兒所,可託管258名年齡由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彌補了社會上葡語托兒服務的不足。
  創辦于1960年的盲人重建中心,是澳門唯一一所為視覺受損者設立的社會服務機構。中心為16歲以上患有嚴重視障人士提供活動場所、職業技能訓練,如毛線編織、藤編等,幫助他們重返和融入社會。目前中心的學員主要是24歲至70歲之間的嚴重視障人士。
  除了固有的社會服務專案,仁慈堂因應不同時期的社會需求,為貧困人士、家庭以及有需要的地方如災區等提供支援。當年汶川地震、海地地震等大災發生時,仁慈堂都伸出了援助之手。
  正是由於這樣長期傳承的善行善舉,澳門仁慈堂在2002年獲得政府頒發獎勵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方面有傑出貢獻的人士或實體的“仁愛功績勳章”。2009年,擔任仁慈堂值理會主席10多年的飛安達先生同樣獲此殊榮。
  7月初,在慶祝仁慈堂成立448周年的活動上,飛安達表示,仁慈堂作為慈善團體,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宗教,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服務。今後會一如既往延續仁慈堂的優良傳統,深層拓展社區服務,珍惜前人的豐功偉績,繼續肩負歷史使命。
(《 人民日報 》  蘇  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