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國際學校生參演灣區戲劇節
  • 聖德蘭科普“童”樂寓學於樂
  • 理大展學生六十國畫作品
  • 理大通訊研究登國際學刊
  • 勞校學生認識社服機構
  • 聖羅撒中校慶聚餐歡欣熱鬧
  • 城大《葡語國家瞭望》新書首發
  • 中德訪杭姐妹校交流教學
  • Apple Never Falls Far from the Tree——有其父必有其子
  • 澳大訪澳洲高校簽合作協議
  • 同善堂托所申請七成六中籤
  • 善明托所抽籤收百二幼兒
  • 英國化學奧賽澳生獲佳績
  • 工聯托所抽籤近千四人報名
  • 各界:用實際行動護國安
  • 瓊澳餐飲業交流促合作
  • 保育人士倡龍環開閘降水位
  • 女長者疑路環墮樓亡
  • 今驟雨雷暴或水浸
  • 新聞特搜

面對風災社會更包容共濟

2017-09-05 06:35

    面對風災社會更包容共濟

    近年來,世界上因颱風風災造成人口傷亡和失蹤,並且破壞房屋、車輛、船舶、樹木、農作物、通信設施和電力設施等例子不少。其中,最嚴重的莫過於二○○八年肆虐緬甸、造成超過十萬人罹難的颱風“納吉斯”,以及二○○七年橫掃孟加拉灣,奪去超過四千條生命的颱風“錫德”。

    颱風過後難免伴隨的“打砸搶事件”在受災國似乎不是甚麼新鮮事,特別是發生在二○○五年八月,美國新奧爾良出現了劫匪公然當着警衛隊和警察的面前,大肆燒殺搶掠並與警方槍戰。

    今年八月廿三日,澳門遭受了五十三年來最強颱風“天鴿”的侵襲,本澳居民的工作與生活秩序受到嚴重破壞,人員傷亡不輕。面對嚴重災情,澳門並沒有出現任何“打砸搶”等失控局面,相反此時的澳門社會比任何時候都團結。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澳門特區政府、社會團體和居民萬眾一心,以最快的速度恢復了居民生活所需的水、電、能源和通訊的供給,小城已逐步重現安寧穩定的氣象。

    儘管有來自境外的極少數別有用心,妄圖利用“解放軍打死人”、“政府隱瞞風災死亡數字”等謠言擾亂澳門社會秩序,但均未能得逞。此時,愛國愛澳、和諧包容、和衷共濟的“澳門精神”更在救災的政府及前線人員、居民及社會團體自發組成的義工隊中廣為弘揚。面對為澳門作無私貢獻的駐澳部隊卻遭受污衊,廣大澳門居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對於刻意忽略特區政府積極投入抗災救援事實的挑唆政客,他們也是“心水清”的。故此,造謠和蠱惑終究不得人心,在災難面前,澳門居民表現出的是極大的理智、堅強和團結。

    不可否認,此次風災後果確實令人意想不到,災難顯現的一些問題亦值得政府和社會深刻反思。政府固然需要檢視現行的氣象訊息發佈、災情預警機制、民防架構及裝備機制,尤其是因水、電、電訊等基礎設施受損影響救援更需政府相關部門研究改進。然而,此次風災應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和教訓,還在於啟發了政府和居民着實需要增強危機及安全意識,時刻應有居安思危的警惕性。未來,需要特區政府和社會進一步展開危機和安全方面的培訓和教育,共同研究防範危機措施,才能真正提升災害應對處理能力。

    包容是民主社會的基石。澳門歷來是一個具有包容性的城市。四百多年來,來自不同地域、文化、宗敎和族群的人們相匯於此、和諧共融,使澳門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元文化共融、多元宗敎並存、多元族群同處的社會。可以說,包容已經成為澳門的城市精神和主流價值觀之一。

    正因為有了這份包容,促進澳門人在風災面前空前大團結。從此次政府民間上下一心抗擊風災的事例,再次印證了澳門素來有講團結、顧大局、重協商的好傳統。儘管各社會階層利益多元,訴求日益多樣,但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就是廣大澳門居民長期以來凝聚的一種清楚的民意所向:即珍惜繁榮穩定、保障安居樂業。我們堅信,只要大家充分貫徹發揚海納百川、包容共濟的優良傳統,廣聚民心,齊匯民力,就一定能夠更好地防禦各種災難和突發事件,更好地推動澳門各項事業穩步向前發展。

    澳門國際法及國際關係學會理事長   葉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