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 青少年流行時裝技術大賽冀發掘新血
  • 鄭志強自評六、七十分
  • 立會保障人權工作應多做 歐安利臨別贈言
  • 會否再獲委任 馮:點知事頭點睇?
  • 回歸館將展出饒宗頤荷花佳作
  • 陳明金寄望年青人
  • 駐澳門部隊政治委員調整
  • 韓男來澳輸光兩年來盜竊維生
  • 主席依依不捨送別來屆不選議員
  • 社工局冀明年推 無障設計建築 指引
  • 體奧會與中銀連續四年辦獎學金計劃 昨101人獲「優秀運動員中銀獎學金」
  • 責罵應對子女情緒適得其反 鼓勵學習正向態度處理情緒
  • 『伸出雙手感受真摯友情』 本澳大學至友分社獲傑出分社獎
  • 助人為快樂之本! 金沙攜手本澳義工製作三萬五個福袋
  • 澳門教區梁文燕托兒所 加強與家長聯繫和溝通
  • 立方米辦塗鴉賽發掘繪畫潛能
  • 《飄流船廠》話劇本月公演八場
  • 第二屆在台就讀澳生訪黔交流
  • 全澳青創賽初創組初賽18隊入圍
  • 潘雲東副特派員會見兩國駐港總領事

專訪台灣果陀劇場創辦人:做靠近戲劇本質的事

2018-02-03 06:30

【中新社北京2月1日電】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提到台灣100多個活躍的戲劇表演團體,有人會想到賴聲川表演工作坊的《暗戀桃花源》《寶島一村》;或會想到王墨林的小劇場作品《TSOU•伊底帕斯》《黑洞》;此外,還有一個名字避不開,就是果陀劇場。
新年伊始,該劇場創辦人兼執行長林靈玉在北京接受了中新社記者專訪,講述果陀多年來的理念及對未來的規劃。
成立于1988年的果陀劇場,代表作品有《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淡水小鎮》《步步驚笑》等,讓人看到人性中不變的真情;30年來,它還有一點特殊——注重讓戲劇走出劇場、進入尋常生活。
“其實我們做了很多在別人看來可能是費力不討好,但卻是一些更靠近戲劇本質的事。”林靈玉說。
用戲劇溝通兩代人的『活化歷史』
去年5月,果陀在北京新源裡第四小學舉辦“活化歷史”活動,邀請社區老人分享生命中難忘的事件,讓長輩再次走近孩子,也使孩子重新認識“老”的價值,增進兩代人彼此的認同。
“去年是我們第一次在大陸舉辦這樣的活動,也得到企業家羅海雷先生與夫人王慧賢女士的支持。”林靈玉說。她相信,上一輩的老人都走過很精彩的生命故事,將他們美好、值得分享的故事,用活潑的戲劇方式傳承給下一代,“是傳承了彼此的生命經驗”。
在大陸舉辦“活化歷史”雖是第一次,該項目在台灣已有十餘年經驗。除邀請老人走進小學課堂分享故事,在台灣,果陀劇場還指導老人和孩子共同演出“生命劇場”,至今已完成10部作品,不少人因此成為“忘年交”。
林靈玉說,果陀劇場像訓練演員一樣,教會長輩用戲劇的“技術”與孩子溝通,“就像演員要站在舞台上,非常有自信地對著上千人說話,這些都是有方法的。”
林靈玉相信,這些戲劇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運用在生活中,不僅增強自信,還教會人表達感情、增進互動,提昇內心正向能量。
“我願意讓戲劇藝術走進人們生活,因為戲劇本來可以更靠近人心。”林靈玉說。
30周年展望未來 回歸初衷
今年是果陀劇場成立30年。看未來,林靈玉首先期待續推“活化歷史”項目,不僅是北京、上海大都市,更希望走進偏僻地區、貧苦山區等。大陸“老齡化”也趨於嚴重,希望能够幫助更多留守、孤寡老人。
“祗要我們開始做,也與內地的更多人才合作,用我們的專業幫助到別人,相信可以讓更多的人生活得快樂、美好。”
劇場演出方面,林靈玉也有想法,那就是要更進一步促成果陀與大陸、香港等各地人才的合作。
林靈玉表示,中國很大,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與藝術表達。“如果更多創作者懂得用合作的方式,將不同的特色融合、創造出新的火花,那麼產生出來的文化、藝術作品的力量,相信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匹敵的,”她說:“這不就是上天給予中國最大的資源嘛!”
林靈玉說,果陀劇場做戲劇,就是希望讓買到票的觀眾,得到心靈的感動與慰藉。“《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在兩岸公演已超過百場,有不少觀眾是帶著身患重症的病人來看劇,看過之後,有病人回去也改變了,不再消沉,接受生病的事實,積極地生活。”
未來,果陀劇場還將廣納古今中外名作進行創作,讓人心得到愛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