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舞台重演社會悲劇 望警醒人心——專訪《怪獸們》
  • 戀愛電影館營運再易手 對比兩次承投、交接
  • 戀愛電影館轉由拍板營運 9月9日首輪電影放映
  • 【特約刊登】金馬導演關錦鵬蔡崇隆 9月亮相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 【特約刊登】書寫東南亞的攝影軌跡——淺談《東南亞攝影概論》
  • 由創作,到分享——專訪展覽「做書『碌士』A to Z」
  • 笑種種無常——專訪《荔枝英雄傳》
  • 靈光中捉緊片刻真實──專訪孔慶輝談創作
  • 建築專題影展「大銀幕上的建築美學」於戀愛電影館開幕
  • 已故藝術家李銳奮散文集《意猶未盡》出版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貮」: 生命的姿態——Rusty Fox的《Nocturnal》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 壹」:當下的命題
  • 【特約刊登】談法蘭克「當下的真實性」——訪《西哈諾》劇組
  • 【特約刊登】打破演員及觀眾的慣性——專訪《西哈諾》導演Franck Dimech
  • 【來稿】澳門影像作品的女性新勢力
  • 疫後延續線上交流 讓多元盛放
  • 點亮自己,照耀他人——專訪「遊戲的火花 | 玩轉線上劇場遊戲」課程
  • 共融藝術.心之所向 ——專訪表演課程「心之飛人」
  • 生命的最後一剎,誰可作主?——專訪論壇劇場《喺度簽個名》
  • 乘一趟廟船,航向千年後的記載

基建,由政策出發 環保,由生活開始

2018-02-28 09:55

澳門膠袋使用量驚人。
隨着科技進步、人類對環境保護的訴求愈來愈大,也因着人們對生活質素有所嚮往,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雖然透過多年來的教育和推廣,依筆者所觀察,支持和採取環保行為的人的確有所增加,不過始終較難達到一個較大程度的影響,而且甚至有點走向負面影響。
就《二零一八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有關環保範疇的政策來說,大家都能看到,政府多年來均很積極在筆墨上推動減排、回收等政策,不過,可能透過不同市民真正執行了,才醒悟,原來,回收,是需要安排處理的,於是,政策上就推動很多「興建」、「興建」以及「「興建」,就這樣看來,不難發現,特區對於環保,是只有基本概念,以及普通認知,欠缺深入規劃以及拿不準重點。
推動環保,非常容易與「錢」結合,例如,一講環保,馬上就與「膠袋徵費」扯上關係,市民都還沒明白,為什麼我要環保,還要我付費去環保,縱然我明白環保人人有責,為何要搞得好像處罰一樣,因此,既然要推動減塑,可以由減少膠樽開始。
筆者明白,其實要所有飲品都不用膠樽基本上是沒可能,不過,在這個議題上,我們期望達致的目的是節約。不少人,其實外出運動也好,一般散步也好,偶然也會自備水樽,不過,有時候會擔心或者最後還是買水,原因就是當你把自備的水喝光後,其實沒有補水點能讓你輕易在街上、或是一些公共地方取得食水,結果還是選擇買一瓶樽裝水吧!政府設置更多補水點,一來提高國際形象,讓一些環保意識較強的旅客來到澳門,感受到澳門在環保方面的決心,二來,不須向市民徵收額外費用,較容易令市民大眾接受。
環保與經濟,從來密不可分,對現時不少澳門人來說,買車,成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議題,眾所周知,車輛排出氣體,對空氣造成污染。在各方面的因素下,電動車應運而生,說到電動車,很多人最熟知也最註明的,可算是美國研發的 Tesla,根據筆者訪問身邊朋友,現時 Tesla 售價最便宜大約八十萬澳門元,他們計算,如果買傳統汽車需要三十萬,再每年大概支付三萬燃油費用,假設使用10年,還沒計算其他開銷,車連燃油大約六十萬左右,始終仍比用電動車便宜,而十年的計算,主要來自目前技術來說,一般電動車的電池續航力能達10年左右,而且10年也是很多車主認為是時候換車的合理期限。然而,我們看其他地方參考,顯然更有決心做好減碳工作,無需太遠,就看我們背靠的祖國,雖然沒有為禁售燃油車定下期限,不過,內地不少地方的電動車已經開始普及,深圳巴士更是百分百全電動,的士也有超過一半是電動;而珠海,大部分巴士已經採用天然氣巴士,電動巴士也為數不少。
為了應對空氣污染所帶來的問題,不少先進大國均以訂立時間表禁售燃油汽車,例如印度是2030年,英、法兩國也跟隨著,但保守一點,2040年。荷蘭、挪威則相對積極,2025年,而後者兩國已經有一定比例燃油車在行駛。
當然,中國的商人就聰明了,大力推動電動車,不但追上世界主流,而且研發續航力較長的電池,甚至大規模改建公路、充電站或裝置,通通都是新商機。當然,生產電池的過程,也會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如果發電廠仍然靠燃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就算生產地全面使用電動車,也只是將污染由路面轉移至發電廠附近,對整體環境,其實是沒有大幫助的,假如生產過程過分着重成本效益,甚至會對環境帶來其他挑戰。所以,政府應該考慮在交通層面上,一方面推出政策,協助市民更換電動車,逐步減少燃油汽車的數量,同時做好設備以及相關電網等工程,同時政府也應該推動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發電。另一方面需在2018年巴士合約期屆滿時,與巴士公司協定淘汰舊車的時間表(不是5年10年的一種),以加快環保巴士投入本澳,尤其是巴士作為本澳最主要交通工具,每日排出的有害氣體肯定亦相當。而淘汰電動車會否對現時燃油車以及週邊商家造成影響?很簡單,還記得大概10多20年前你家電視機或電腦屏幕的樣子嗎?再想想現在各家各戶的電視機由顯像管電視變成液晶體(LCD)電視、發光二極管(LED)電視一樣,還是一整個世代交替,有幾多家電商因此倒閉?
以政策推動或籌備一些基建項目,以支援大量的回收或廢物處理,當然不能怠慢地要火速進行,然而,讓市民從生活中,體驗「環保」所帶來的好處和方便,更是局方該多多思考的議題,不然,居民沒準備就要接受什麼分類回收、甚至更新穎的環保概念,實屬浪費資源,本末倒置。當然,就單看那《施政重點》內容,也可觀之,局方對環保的概念,仍只流於很基本的了解,遑論制定前瞻方向。
此外,也應多做點實事,針對每日幾十萬輛汽車在馬路上行駛,已可採取很多方法。讓有效措施出台,總好過整天都在以法律拒絕視障人士要求,如把交通燈聲浪調大一點又說超出規定,細一點,視障人士又用不著。構想電池回收,又難以解釋回收到哪裡,一切一切,都空談多於可行,當中原因,言人人殊!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