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團體到勞工局遞信 要求檢視政府外判商用大量外僱、「專才引進」政策
  • 今早清晨湖畔大廈火警 疑電線短路引致 150人須疏散
  • 巴士現性騷擾 嫌犯曾有前科
  • 昨晚上機場附近一女途人橫過馬路被撞倒 涉嫌酒駕司機不顧而去
  • 昨晚上機場附近一女途人橫過馬路被撞倒 涉嫌醉駕司機不顧而去
  • 美國人權報告批本澳言論、集會、結社、政治參與等自由及權利「嚴重」受限制 特區政府: 罔顧事實、抹黑
  • 文發基金:去年批出資助約二億 涉一千七百多個活動及項目 一億多免息貸款待還
  • 指露宿初中生從未「幾日無返院舍」教青局:學生或因當時「一時嘅情況」導致此訊息
  • 內港碼頭對開海面昨日發現一男性浮屍
  • 本月初「少年」輕生 教青局未發稿公佈? 黃嘉祺:因應個案 「個別處理」
  • 石排灣業興大廈第八座停電逾一日半 修復需時 三長者需入住臨時院舍
  • 文化局:爭取今年內落成啟用青洲坊圖書館
  • 新中國精英:走向全球舞台的競爭之旅
  • 就「生態島」項目查詢市政署、環保局、海務局十數個問題 涵蓋海豚保育、環境影響、建造細節等 無一獲正面回應
  • 中葡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明開幕
  • 梁孫旭促檢視缺場地的熱門運動 馬場用地或可開闢為臨時體育場地
  • 拆掉再重組
  • 林宇促加強發掘隱蔽長者、主動關懷 社工局:將核查風險個案、主動接觸未如期續期福利津貼的受益人
  • 輕軌東線去年第三季較第一季增90億預算 公建局:因工程開展而增 未超總預算314億
  • 各有說法?指少年昨晚未返院舍 院舍已通知家人 社工局:家人未有接聽及回覆

「硬推」政策狀況頻現 社會意見不重視?蔡梓瑜:會削弱社會對政府的信任

2018-02-28 11:26

蔡梓瑜並認為,政策諮詢應有多層次進行,當中,社會大眾是一個層面;再者,與相關政策有利益關係的利益團體、專業社團。(資料圖片)
政府在推出的多項公共政策或公共項目,都給予社會一種「硬推」的印象,諸如巴士加價、內地與本澳駕照互認等等,政府事前未有諮詢社會意見,亦缺乏渠道讓社會直接向政府表達意見,於是常是形成政府與民間「隔空罵戰」的狀況。
時事評論員蔡梓瑜認為,政府近期「硬推」、「硬銷」多項公共政策及公共項目,可能與行政長官崔世安以及第四屆特區政府的任期已進入尾聲有關。他指出,坊間對於兩任特首之間的表現有許多評比或質疑,批評「崔政府」的業績、表現未如「何政府」般有所突破,即使崔世安任內推出過多項中長期規劃如《特區發展五年規劃》、《非高等教育十年規劃》等,坊間的評價都是「口號多多」,看不到實質的成效。
他估計,今屆特區政府希望能在其任期結束前,建立一些屬於自己的「政績」,故此在施政及推行、修改公共政策時,已開始出現一些「手忙腳亂」的情況。「你會看到政府不少諮詢,都被社會批評為假諮詢。當政府希望被諮詢的政策可以快點上馬,成為自己的政績時,就會出現不少令市民難以接受的情況。而在忙亂的情況下,政府就公共政策進行諮詢時,未有給予機會讓市民就政策進行充份的考慮以及給予意見時,這樣是否屬於有誠意的諮詢?還是只是一個走過場的假諮詢,好讓政府想推的政策、項目能快點上馬?」
蔡:政府推行政策「以官場為本」 政府有資源卻無能無為
蔡梓瑜指出,政策諮詢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被諮詢者能夠接收到足夠的資訊,對政策有充份了解後,才能給予更好的意見。但現實中,政府處理公共政策、公共項目時並未有秉持著「以民為本」的立場,而是「以官場為本」,亦非採取「實事求是」的方式進行工作,「政府希望可以快點完成任內的工作,故此在多項公共政策、項目當中,都會出現資訊不平衡的情況。」
「例如內地與本澳駕照互認,當議員要求政府交代提出政策的理據時,政府才於櫃桶底拿出數年前澳大製作過的研究報告。又如關閘巴士總站的重修,社會要求政府全面重整關閘區域時,政府才將數年前的重整方案公開,為何當年又不拿出來?」蔡梓瑜批評,政府以這種方式看待政策及項目的諮詢工作,「這樣的工作方式,對於公共政策的落實及發展,以及提升居民生活質素,當中的可實踐性有多大?值得大家深思。」
他強調,雖然政府可以趕政績工程,「但在趕的同時,該政策、項目又是否存在成效?政府的工作又是否能夠讓市民信任?」他坦言,社會對於政府的信任愈來愈薄弱,「其實好簡單,北安碼頭花了38億元興建,規模像機場一樣大。但啟用至今,北安碼頭的使用量顯然是強差人意的。政府種種的作為,讓人想到的僅是一個有資源的政府,而非有能力、有為的。」
他批評,政府內部缺乏有能力、有承擔的官員,公共政策的制定往往就是從部門內部各級「堆砌」出來,「即使是特區五年規劃,都缺乏一個基本、像樣的願景,政策缺乏方向、結構,變相令各個部門的公共政策都是以東拉西拼、炒埋一碟的方式呈現出來,導致政策的成效不理想,最終只會令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更加嚴重。」他亦指,政府為了彌補這種不信任,只好利用資源的投入、補貼來掩蓋市民的嘴巴,卻不真正面對現有的問題、困境,令到這個惡性循環不斷延伸。拖到最終政府任期屆滿,並將這些爛攤子交由下一屆政府去收拾。」
政策諮詢應從善如流 更應杜絕「盲撐」
社會對於政府在政策諮詢的表現,大多是「彈多過贊」。蔡梓瑜提出,未來政府就公共政策或公共項目進行公眾諮詢時,理應從善如流。在公眾層面上,他認為所有的法律都有普及的意義及價值,亦即意味著政府所提出的立法、政策應要清晰讓任何一名市民明白。政府未來在進行公共政策時,應給予機會讓所有市民都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官員亦不應在社會提出意見時,針對意見的內容「說三道四」。同時,政府在制定政策以及進行諮詢時,亦應更主動地公佈更多資訊,並在必要時作更多說明。
蔡梓瑜並認為,政策諮詢應有多層次進行,當中,社會大眾是一個層面;再者,與相關政策有利益關係的利益團體、專業社團。「過往政府普遍會利用傳統社團作為支持政策的工具,傳統社團獲得政府的資源,當然會發表撐政府的意見。但在諮詢法律、規劃、公共政策時,政府不應單純找人去盲撐,而是應心平氣和、謙虛地收集意見,透過諮詢去明晰相關法律、政策是否有值得拓闊或修正的空間,而相關利益、專業團體肯定能給予更客觀的意見及建議。」
另外,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諮詢組織理應發揮其應有角色作用。但現時的諮詢委員會,絕大部分的委員都由政府委任,且許多獲委任者被視為政治酬庸。蔡梓瑜指出,未來委員會的組成應朝著專業化的方向走,同時需透過改革令制度走向進步,包括讓相關範疇的業界、前線人員有權互選委員,「在這種情況下,委員會就可產生兩種作用,一種是監督,而另一種則是給予政府更專業意見的作用。我相信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施政效能及質素都會大大提升。」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