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 青少年流行時裝技術大賽冀發掘新血
  • 鄭志強自評六、七十分
  • 立會保障人權工作應多做 歐安利臨別贈言
  • 會否再獲委任 馮:點知事頭點睇?
  • 回歸館將展出饒宗頤荷花佳作
  • 陳明金寄望年青人
  • 駐澳門部隊政治委員調整
  • 韓男來澳輸光兩年來盜竊維生
  • 主席依依不捨送別來屆不選議員
  • 社工局冀明年推 無障設計建築 指引
  • 體奧會與中銀連續四年辦獎學金計劃 昨101人獲「優秀運動員中銀獎學金」
  • 責罵應對子女情緒適得其反 鼓勵學習正向態度處理情緒
  • 『伸出雙手感受真摯友情』 本澳大學至友分社獲傑出分社獎
  • 助人為快樂之本! 金沙攜手本澳義工製作三萬五個福袋
  • 澳門教區梁文燕托兒所 加強與家長聯繫和溝通
  • 立方米辦塗鴉賽發掘繪畫潛能
  • 《飄流船廠》話劇本月公演八場
  • 第二屆在台就讀澳生訪黔交流
  • 全澳青創賽初創組初賽18隊入圍
  • 潘雲東副特派員會見兩國駐港總領事

無法與水共處 只好防諸牆外

2018-04-02 08:30

澳門與珠海近年都在填海,河道越填越窄,當潮水湧至,水位自然也越來越高。要解決問題,其中一種方法是「還地於河」,把人類的土地退回給大自然,與水共處。不過,城市規劃委員林翊捷直言,這難以仿傚,也不可能做到。
除近幾十年外,在過去三、四百年,澳門的城市發展中心就在內港,由營地大街一層一層的填海,填至現在的巴素打爾古街這一線。可以謂,這個城市有一大部份經濟或文化等價值,都已根植在內港的土地上。
「我地唔可能退返呢啲土地畀條河、唔可能話拆咗內港啲樓開返寬條河,或者叫所有住在海拔低於某個水平的居民遷走。」還地於河,放在澳門實際環境裡,是很難做得到。即使是對岸的珠海灣仔,也都不容易做得到。
為此,林翊捷認同先建防洪牆,雖然在內港河道設擋水閘效果最好,但還須一段長時間籌劃,相較起來先做這始終較實際,因其工程量相對較細、技術相對較簡單,也不需要牽涉到區域合作的問題,可以較快落實。
當然,一點五米高防洪牆無法應對像天鴿級別的風暴潮,但還是可以起到一定的抵禦功能,將內港區受水浸的機會降低,「兩步走,我覺得係一件好現實的事,雖然擋潮閘一勞永逸,但唔係即刻有」。
至於影響,林翊捷認為,現有方案不論是對內港碼頭的運作、對陸上交通,以及景觀風貌等方面,都是相對影響較少,而大部份人走到海邊不至於會望不了海,「一點五米我諗都係大家可以接受」。
要知道,擋水牆建得越高,為抵住水壓,其結構強度就需要越大,牆身體積也就越大,技術上就更不容易,而且涉及現有河堤的結構安全等問題,「起上去最終冧咗就危險」,故現提出的高度是一個很現實的選擇。
看過當局防洪牆示意圖的林翊捷說,其直接面海的堤岸應對景觀影響不大,但當建在較有建築價值的碼頭建築物前,則可能需要更周詳的考慮和更細緻的設計,盡可能減少平時對建築外觀的影響,在保護建築特色和防洪之間取平衡。
搬遷內港碼頭需有周詳考慮
對於特首崔世安提出搬遷內港的碼頭。林翊捷坦言,這涉及總體城市規劃下內港區定位,是可以去討論。但要搬,亦非一時三刻可以,需周詳考慮碼頭及相關連帶產業,貿然推動必會引起很大的混亂,進一步打擊已經不好的內港區經濟。
除此之外,總規也要有完善的防災計劃。林翊捷提醒,其中之一就是在分區設安全防災中心,當有八號風球或其他糟糕的情況,而水、電、電話、電台、網絡等都中斷時,都有地方讓居民暫避、獲取資訊。當然,民防警示系統必不可少。
林翊捷強調,天鴿是很大的教訓,政府應重新檢討城市規劃中的各項安全系數,諸如新填海要填多高、後備電力配置、關鍵設施的高度,以至發電供電多元化等,「係最開頭從規劃角度裡面考慮少咗,從今次我哋見到就係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