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舞台重演社會悲劇 望警醒人心——專訪《怪獸們》
  • 戀愛電影館營運再易手 對比兩次承投、交接
  • 戀愛電影館轉由拍板營運 9月9日首輪電影放映
  • 【特約刊登】金馬導演關錦鵬蔡崇隆 9月亮相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 【特約刊登】書寫東南亞的攝影軌跡——淺談《東南亞攝影概論》
  • 由創作,到分享——專訪展覽「做書『碌士』A to Z」
  • 笑種種無常——專訪《荔枝英雄傳》
  • 靈光中捉緊片刻真實──專訪孔慶輝談創作
  • 建築專題影展「大銀幕上的建築美學」於戀愛電影館開幕
  • 已故藝術家李銳奮散文集《意猶未盡》出版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貮」: 生命的姿態——Rusty Fox的《Nocturnal》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 壹」:當下的命題
  • 【特約刊登】談法蘭克「當下的真實性」——訪《西哈諾》劇組
  • 【特約刊登】打破演員及觀眾的慣性——專訪《西哈諾》導演Franck Dimech
  • 【來稿】澳門影像作品的女性新勢力
  • 疫後延續線上交流 讓多元盛放
  • 點亮自己,照耀他人——專訪「遊戲的火花 | 玩轉線上劇場遊戲」課程
  • 共融藝術.心之所向 ——專訪表演課程「心之飛人」
  • 生命的最後一剎,誰可作主?——專訪論壇劇場《喺度簽個名》
  • 乘一趟廟船,航向千年後的記載

方志剛:氣象局有進步 面對災害首重訊息傳遞

2018-10-25 11:16

經過去年強颱風「天鴿」一役,政府及民間面對超強颱風「山竹」的來襲,可謂嚴陣以待。
超強颱風「山竹」九月來襲,所引發的風暴潮再次令本澳低窪地區變成澤國。雖然政府在事前預警、災後善後工作都獲得正面評價,市面恢復的速度亦較上次「天鴿」災害是快速了很多,但是本澳兩度受到具超強破壞力的颱風吹襲,令人憂慮本澳被颱風正面吹襲的狀況已由「數十年一遇」變成「一年一遇」。而事實上,全球氣候暖化問題已迫在眉睫,氣候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威脅著不少低窪國家及地區,更可能令部分島國面臨「滅國」的危機。而極端天氣變得頻繁,小城應該要如何應對極端天氣所帶來的威脅?
颱風「西登」對澳破壞大 方志剛:今次算係好彩
經過去年強颱風「天鴿」一役,政府及民間面對超強颱風「山竹」的來襲,可謂嚴陣以待。就以去年成「箭靶」的氣象局為例,氣象局早在「山竹」襲澳前多日,就已預告這個颱風將會帶來破壞力有多強,連日來亦隨颱風的路徑修正預報,並提早表明由颱風所引起的風暴潮的規模及來襲時間。
事實上,無論是氣象局、國外氣象網站或是民間的氣象愛好者都早已預料,「山竹」將會在珠三角西邊一帶登陸,也是俗稱的「西登」。澳門氣象學會會長方志剛指,颱風在珠三角的西邊登陸,無論是對本澳或香港的威脅都會十分大,「颱風西陸,風向大多都是吹東南風,其實不論是本澳或是香港都會『食到應』,並容易出現風暴潮、海水倒灌的情況,故此颱風西陸,對本澳的影響都是較差的。」
不過,方志剛亦指,每個吹襲本澳的颱風,其結構、風力強度都是不一樣的,就以「山竹」為例,其風力最強的位置約在距離風眼100公里的位置,由於香港長時間處於「山竹」最強風力的半徑當中,故此香港所受到的破壞較澳門大,情況亦如本澳去年遭受「天鴿」吹襲一樣。至於本澳,雖然距離風眼較近,但是因為進入了風眼內的範圍,故此風力則沒有香港所承受的厲害,「今年的情況就尤如去年般,但是本澳與香港的情況則剛好相反。」
方志剛表示,「山竹」的結構在未掠過菲律賓時,其眼壁相當漂亮,意味著其風力亦相當強大。但當「山竹」經過菲律賓呂宋半島時,受到高山影響,結構變得鬆散,風眼亦變大,故此「山竹」最大風力的區域就向外移,導致登陸時香港「食正」最大風的位置。他坦言,若「山竹」未有經過菲律賓,而是從巴士海峽直接進入南海,其路徑或者會出現改變,但當「山竹」未有經過菲律賓而同時維持其「西登」路徑時,將會導致本澳的風雨及風暴潮變得更厲害,「今次可以話係好彩了。」
氣象局嚴陣以待 方:明顯有進步
對於氣象局近期預報颱風及風暴潮的表現,方志剛認為,無論是8月的「貝碧嘉」或是9月的「山竹」,氣象局都嚴陣以待,「『貝碧嘉』吹襲時,看到氣象局的預報似乎有點誇張,因為其實際風力不算太大,但你可以當作是一個全民的演習,有什麼問題就解決。例如『貝碧嘉』吹襲期間,政府在掛八號風球後一小時關閉停車場,不少車主拿不到車,十分混亂。今次『山竹』就做得好了,政府與博企一同開停車場讓人泊車。上次看到問題何在,今次就解決了。」
他亦指,「天鴿」過後氣象局內部大換班,並與香港、廣東加強了溝通,故此預警方面有進步。「一早講定有什麼後果,當然『貝碧嘉』的預報誇大了少少,但這也無妨,可以當作是一個較強的預警訊息。」他並稱讚氣象局在預報颱風時,亦會將各個風球懸掛的機率展示出來,「這方面較香港做得好。」另外,民間經歷了去年「天鴿」後,警覺性亦有所提高,「其實澳門人是害怕颱風的,大家都提早做好準備。」
雖然颱風預警方面政府有所進步,但是仍然被風暴潮淹浸,方志剛坦言,這是無法避免的。「浸就一定會浸,因為本澳的地勢就是如此,在擋潮閘、防洪牆一日未完成的時候,就會繼續浸。但今次浸完以後,政府的善後方式就比上次有效、更快。」他認為,另一個做得較香港好的就是,因應災情,行政長官宣佈災後第二日公務員毋須上班,「起碼有時間讓市民去恢復,香港今次就沒有停工,你就可以看到出現不少混亂的情況。」
但方志剛亦指出,在颱風懸掛期間出現不少非官方的流言,此舉會令社會出現恐慌,「我覺得居民應要學習一下如何過濾這些訊息,不要盡信、當真。」他指出,今次颱風前出現搶水、搶糧的情況,「事實上澳門人最怕的就是停電及停水,我們學會提倡要應對災害,理應事前就準備好,例如電池、流動電源等等,不一定是颱風,可以在其他災難來臨時就用得著。」
氣象預報常現偏差 方:電腦預報非百分百準確
近年科技飛速發展,不少氣象機構都會利用超級電腦作氣象預報,但是卻也出現氣象預報失準、偏差的情況。方志剛表示,氣象機構預報天氣大多靠電腦,雖然多年來電腦預測有所進步,但是電腦始終會出錯,「例如24小時前去預測颱風路徑,可能會有100公里的偏差,而這個偏差所導致的後果可能就是打得正、打不正、三號或八號風球的分別,這就是預報的侷限。但是居民就永遠覺得,你是氣象局,不是應讓要預報得準確嗎?但他們可能不知道,預報不準的背後,是因電腦不準確。」
他並指,官方氣象機構所發佈的氣象預報會較民間的保守,「我們看的數據同官方看的都是一樣,但官方透過電視電台來發佈,會有時間限制,故此就只能講最有可能的東西,這樣市民所知道的東西就會較少。反之民間預報可以透過自己的平台,可以講得詳細一點。居民看到民間講得多,報得準,但官方沒有這樣的空間去講,就會覺得官方預報不準。」
「其實預報機構傳遞訊息是十分考工夫的,你只有有限的空間,亦要做風險管理,變相在一開始時不能講得太實在,就如香港天文台般,經常會講『可能、考慮』等詞語。所以我比較欣賞澳門氣象局,針對颱風設定高中低機率,最起碼可以令人們估計少一點。」
現時網上有不少網站匯集各個機構的預報,並以圖像化的形式展示颱風的預報,而每逢颱風來臨前夕,社交網站上亦會湧現不少「氣象專家」。方志剛坦言,現時誰人都可以看到氣象數值預報,「懂一點點就自行解說,解到完全錯,一到打風落雨就有非常多『專家』出來解風,究竟信誰?」強調居民應理性地看待氣象預報,「例如24小時的預報就可以多信一點,5日後的看看就好。」
極端天氣變頻繁 方:政府要有計劃、有落實
雖然今次「山竹」吹襲本澳可謂「大步檻過」,沒對本澳造成嚴重的人命傷亡及財產損失。但是超強颱風正面吹襲本澳,已從「數十年一遇」變成「一年一遇」,人們都擔心極端天氣將為本澳帶來更嚴重的影響。小時候在沙梨頭居住的方志剛回憶道,內港每逢初一十五必定會水漲,但不會出現水浸狀況。
但他指,近年情況已出現變化,每月天文潮都會出現水浸,「當然可能是因填海導致河口變窄水位升高有關,但明顯地,極端天氣對本澳的影響多了,變得兩極化了。你發覺現時大氣的變化上上落落,但是高位更高,低位更低,其實是已經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不論香港或澳門都是。」
「所以到現在是需要預計到這些情況的出現,例如超強颱風多了,水浸會高了。當然政府亦要有措施或計劃去應對,計劃了些什麼也要落實。不要講了什麼但沒有做到,得個講字。」
方志剛表示,無法斷定未來的天氣會變得怎樣,但居民本身的氣象知識也要提高,「我們成立氣象學會的目的,就是讓市民知道天氣的變化,變得如何極端,如雨量、氣溫等。我經常說,預報是一部分,民防、減災是一部分,市民亦是一部分。三部分都要一齊做得好才可以。例如預報做得好,但是民防沒有跟隨,或民防叫你去做些什麼,但市民沒有跟隨,天災的後果出到來也是不理想的。」
他亦指,面對極端天氣頻繁來襲,社會必須要建立信心,「有些居民未必相政府,當居民不跟隨政府那套去做時,就會影響效果。」而居民知識提高,對接受政府資訊亦有一定幫助,「最起碼他們懂得分析政府所說的東西是否合理,是否應跟隨他們去做?總好過去聽從一些旁門左道的消息。這與市民的知識水平都有關係的,無論是香港或澳門都是一樣。當居民不相信或不理會,出現災害時就容易出現傷亡。」
方志剛表示,政府因應「天鴿」的教訓,在天眼柱上貼上了風暴潮警報高度的標誌,「根據地形貼上相應高度,就容易讓居民透過視覺,知道某個警報代表什麼,這是做得好的,所傳遞的信息就會更為有效,面對災害,最重要的還是訊息的傳遞,以及居民的水平。」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