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舞台重演社會悲劇 望警醒人心——專訪《怪獸們》
  • 戀愛電影館營運再易手 對比兩次承投、交接
  • 戀愛電影館轉由拍板營運 9月9日首輪電影放映
  • 【特約刊登】金馬導演關錦鵬蔡崇隆 9月亮相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 【特約刊登】書寫東南亞的攝影軌跡——淺談《東南亞攝影概論》
  • 由創作,到分享——專訪展覽「做書『碌士』A to Z」
  • 笑種種無常——專訪《荔枝英雄傳》
  • 靈光中捉緊片刻真實──專訪孔慶輝談創作
  • 建築專題影展「大銀幕上的建築美學」於戀愛電影館開幕
  • 已故藝術家李銳奮散文集《意猶未盡》出版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貮」: 生命的姿態——Rusty Fox的《Nocturnal》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 壹」:當下的命題
  • 【特約刊登】談法蘭克「當下的真實性」——訪《西哈諾》劇組
  • 【特約刊登】打破演員及觀眾的慣性——專訪《西哈諾》導演Franck Dimech
  • 【來稿】澳門影像作品的女性新勢力
  • 疫後延續線上交流 讓多元盛放
  • 點亮自己,照耀他人——專訪「遊戲的火花 | 玩轉線上劇場遊戲」課程
  • 共融藝術.心之所向 ——專訪表演課程「心之飛人」
  • 生命的最後一剎,誰可作主?——專訪論壇劇場《喺度簽個名》
  • 乘一趟廟船,航向千年後的記載

固體廢物回收率偏低 徵費措施立法拖延多年 林宇滔:政府有無重視過環保政策?

2018-10-25 11:19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指出,本澳的固體廢棄物面對著十分嚴峻的情況,例如塑膠垃圾,每年塑膠的回收量都不及一日的廢棄量多,明顯反映出本澳的資源回收是嚴重滯後。資料圖片

林宇滔指出現在環保業界基本已沒有回收膠樽,即使是政府的環保fun等由指定回收商去回收,但除了政府項目外,已看不到還有其他膠樽回收。資料圖片

2015年曾因內地收緊了進口廢料的標準令全澳回收停擺。資料圖片

八月份有居民自發減塑聯署,兩週內透過網絡及街頭收集到逾4,700個本地居民簽名。資料圖片
去年本澳的人均城市固體廢棄物量達到每日2.16公斤,繼續成為鄰近地區之冠。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指出,本澳的固體廢棄物面對著十分嚴峻的情況,例如塑膠垃圾,每年塑膠的回收量都不及一日的廢棄量多,明顯反映出本澳的資源回收是嚴重滯後。不過他亦指,在資源回收上,本澳確實也面對著一些困難,因本澳是一個進口型城市,意味著政府無法從源頭上著令生產商減少不必要的包裝或廢料的產生,「這是很多地區都面對著的困難。」但是,即使如此,亦需盡最大可能推出環保。
對於減廢問題,其實環保局早在2015年就膠袋徵費及建築廢料徵費等強制措施進行諮詢,但時至今日,上述兩項措施仍未進行立法。林宇滔直言,膠袋徵費等強制法律措施已遲得不能再遲,雖然落實膠袋徵費無法實際地降低廢料量,但這是限塑的第一步。政府從2015年開展諮詢至今已有多年,但多年來仍處於立法程序,「為何仍未立法?拖了這麼多年,是否真的是環保局的立法工作出了問題?我更質疑的是,政府究竟有否重視過環保政策?有否將環保政策的立法放在施政項目的優先?」
他指出,與其他地區不同,本澳有充足的資源做環保工作,而居民也不是沒有環保意識,但就欠缺法律工具及政策配套,令公民的環保意識得以實行。「究竟環保部門有沒有草擬法律?還是一直拖在法務部門當中?還是法律部門對條文斤斤計較?抑或是行政會不通過?我不知道,因這是政府的程序。但我覺得,政府部門寫一條法律不需要長時間,關鍵在於,整個政府以及全社會有否將環保放在第一位?」
內地收緊進口廢料標準 林憂今年回收率進一步降低
從源頭減廢上,政府可謂原地踏步。當中在資源回收方面,亦面對著不少困境。林宇滔表示,過去本澳的資源回收物都是透過回收商去做,但他憂慮今年的資源回收量可能會大跌,「為什麼?是因為內地進一步收緊了進口廢料的標準。而我們不單只沒有新的回收計劃,原來的回收商更可能因為內地收緊政策,導致缺乏成本效益而停止回收,令到回收量進一步下跌。」
他指出,以往本澳的回收商是將紙張壓實成一扎扎後,以散貨的方式透過貨船運往內地,但在新政策下,回收紙張就必須要先裝貨櫃,且當中不得含有超過千份之五的雜質,若雜質超標,就要整箱退回本澳。膠樽方面,過往回收商就是將一大堆膠樽壓成一個個方型來運送,但近年回收商因應內地政策,需要將膠樽破碎成一塊塊碎片才可運回內地,而今年的新政策就連破碎都不行,必須要將碎片「拉粒」,熔成一粒粒膠粒後才能運上內地,「香港都有拉粒工序,但是成本過高,運回內地不值錢。」
林宇滔亦指,雖然回收商可以選擇將資源回收物運到東南亞等地,因為東南亞地區對於廢料進口的規例比內地寬鬆,但是由於路程更長,運輸成本必然上漲,更重要的是東南亞對於廢料的回收價比起內地低大約三至四成,令本地回收商未必有利可圖。「其實現在環保業界基本已沒有回收膠樽,即使是政府的環保fun等由指定回收商去回收,但除了政府項目外,已看不到還有其他膠樽回收。紙、金屬本身就有一些價值,但是否有如過去般大的價值,令回收商積極回收?隨著內地新的限制廢料法律生效,我相信會更難。」
「故此我相信,我們不只在生產固體廢物上,沒有手段去限制他們減少,在回收資源上,我們也是愈來愈爛,無法做好回收。」他強調,要思考如何令本澳的環保產業做到合適的規模,真正將本地產生的廢物資源化,才是最重要的出路。
林宇滔亦強調,當局需要給予業界支援,讓業界有穩定的生存空間。「否則你不去支援,回收業界無法去做回收,到最後本澳的廢品回收及資源重用是沒有出路的。」
廚餘回收須誘因 政府、商戶可雙贏
除了塑膠、紙張、金屬等資源回收物外,廚餘回收近年亦成為環保局其中一項重點推動的工作。林宇滔指出,政府並非不做廚餘回收,而是需要一塊2.5萬平方米的土地興建廚餘處理設施,「我覺得是需要的,因這可以處理到全澳約一半的廚餘。現時本澳每日會產生300至400噸的廚餘,而新建的設施則可以處理每日廚餘量的一半。不要看少這一半量的廚餘,若能做得到的話,其實本澳的垃圾量一日就可以減少一至兩成。」
林宇滔指,政府與民間都認同將來廚餘回收以商業廚餘為主,「當然民居的廚餘都要回收,但這其實是講求快的。現在政府規定所有食肆、商業機構、酒店等,都需要將廚餘送往指定的地方去處理,這也需要成本的。若政府推動做好廚餘回收時,大家配合好,商戶做好分類,政府前來回收,這就節省了廚餘的運送費用,而政府亦可收到廚餘。我覺得政府政策必須要做到雙贏,既有鼓勵性的誘因,亦可以收到廚餘。」
無疑,過往環保局及民署也在不同地方如學校、街市等設置了許多小型的廚餘機,但是小型廚餘機存在很多限制。當中,廚餘的「太水太乾」都可能影響其消化能力,而其抗衝擊能力亦會較差,損壞的風險較大。「大型的廚餘回收機是更有效的。而撥地興建方面要工務部門配合,因為這是重要的基建設施,試想想我們要多做多少東西才能減少一至兩成的垃圾量?做好這兩成,回收率亦會大增,做好這些事才能令資源回收的推動上有所進展。」
污者自付再進一步? 林:生活垃圾徵費問題需面對 似乎在「污染者自付」的法律當中,本澳都是處於「後段班」的行列,當中膠袋徵費「立法程序」多年未完成,生活垃圾徵費更「十劃都未有一撇」。反觀亞洲多個地區早已或將會實行生活垃圾徵費措施,譬如南韓走得很快而早在1995年起實施,台北市則在2000年亦實行垃圾徵費,香港則將於明年下半年生效。林宇滔認為,雖然生活垃圾徵費的問題,肯定會在本澳引起討論及爭議,且社會現時也未準備好,因一直以來丟垃圾的方便度十分高,人們的行為模式都習慣成自然了。「但是任何一個先進社會都要面對環境問題,所以我認為生活垃圾徵費是必須的。」
環保取決於態度 林:不從自身做起,地球必定出問題!
近年極端天氣頻發,不少地區都出現極熱、極寒的情況,本澳亦無可避免地受到極端天氣及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所通過的《巴黎氣候協定》,144個締約國承諾共同遏阻全球暖化趨勢。然而,本澳迄今不僅未有就遏止全球暖化制定政策,相比起鄰近地區,其環保政策更顯得落後。作為澳門人,面對這個對人類影響深遠的全球暖化問題,又可做些什麼?
林宇滔強調,環保單靠一個人的自身力量去做,其實是沒有作用的。「我們地球所面對的問題,其實是要大部分都做,才有辦法去減緩以及解決。正如《巴黎協定》般,每個國家都會質疑為何要做這麼多?是否發達國家要做多點?發展中國家又是否與發達國家採取同一個標準?同樣的爭議,在國家層面也是會出現的。」
「我不敢說是否每個人都會實行環保的生活,但若連自己都不做,地球就肯定會出問題,肯定不能改變地球現在的處境。」林宇滔並指,雖然氣候暖化問題未必與塑膠污染存在直接關連,廢氣、固體廢物、污水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甚至毒害,雖然是環境問題,但是所造成的排放其實都屬於碳足跡,而碳排放對於全球暖化皆有影響,「雖然並沒有直接關連,但是它們的趨勢都是相關的。」
林宇滔強調,環保生活尤關於態度,「塑膠為生活帶來相當大的便利性,例如食物保鮮、醫療等,怎能不用塑膠?但問題是,確實可以用少點,少用塑膠、能源、食水等,其實都是環保。有時我們也不用戴著有色眼鏡,或以批判的心態來看待其他人的生活,但我覺得應該要爭取大部分人認同我們的生活應要環保點、清潔點。又如膠袋徵費可以減少多少塑膠?其實不多,但這是習慣的改變。」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