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專題故事
  • 要聞
  • 體育
  • 娛樂
  • 產經
  • 即時新聞
  • 澳聞
  • 中國
  • 國際
  • 生活
新聞
  • 安踏首季銷售符預期 主力品牌維持正面增長
  • 大客Adidas銷售勝預期 申洲受惠前景看漲
  • 旅遊需求復蘇勢頭未止 攜程同程獲大行看好
  • 新秀麗潛在私有化出變數 收購方擬因估值高擱置計劃
  • 地緣局勢升級推高油價 石油股再受額外因素支持
  • 強生分拆後季績未及預期 醫藥部門表現失色
  • 內地客監管消息帶來衝擊 友邦股價見近七年新低
  • 高盛首季盈利增近三成 投行業務復蘇帶來支持
  • 華晨再派特別股息 大行料派息仍陸續有來
  • 周大福內地擴張步伐減慢 掀動市場負面反應
  • 莎莎上季港澳銷售倒退 拖累股價急跌一成
  • 招金急升五成後借機配股 市場回吐部分升幅
  • 迅銷中期純利多賺27.7% 惟績後股價有回吐
  • 摩通業績展望未及預期 績後股價罕現大幅度下挫
  • 地產股受累減息預期降溫 大行更偏好零售收租股
  • 網易暴雪復合憧憬漸退 市場更期待微軟的合作發展
  • 電信業投資高峰期已過 長飛光纖將要逆行而上
  • 藍籌能源股神華走勢凌厲 股價升至近三年高位
  • 恒生回購計劃有驚喜 市場期望股價從後趕上
  • 思捷獲潛在投資者青睞 重組憧憬連日刺激股價

理財「愈理愈窮」 投資名詞「陷阱」新手要識

2018-12-04 07:03








高收益債券不一定是垃圾債券,但有部分垃圾債券會突顯自己為高收益債券。 (互聯網圖片)
對沖基金並沒有對沖的成分。(互聯網圖片)

「保證回報」手法吸引投資商鋪,或得不償失。 (互聯網圖片)

物價不斷升,只有薪水不升,現時若想增加收入,必須靠理財。投資是一門學問,而許多人並未系統學習過相關知識。很多不同的投資名詞,其字面意思與真實意思並不相同,這有可那是設計者刻意造出的陷阱,以誤導投資者的手法。若盲目地聽信而不深入了解,不知不覺便會蝕錢,財富會「愈理愈窮」,故投資者一定要小心。 (文:胡夢然)

投資世界博大精深,絕對是一門不簡單的學問,可惜學校完全沒有教授相關知識,令很多人以零投資知識的狀態進入市場,結果都不盡如人意。由於一般人的投資知識不足,以至投資產品的設計者,會利用投資詞語的運用技巧,令一般人對產品產生不同的觀感,甚至是不一樣的理解,而這正是設計者背後的目的。是次收集了幾個投資中經常出現的名詞,看上去很吸引人,實際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好。新手若果只憑表面字眼,對產品只有表面的認識,又或依賴產品銷售人員的演譯,很容易產生錯誤的判斷,最後導致虧錢。

高收益債券

單看「高收益債券」這名詞,便覺得好有吸引力,看上去很好的投資產品。首先,債券就是借錢給國家、企業及機構等,會定期派息給債券持有人,並且在到期時償還本金。因此,債券在理論上風險不高,再加上有穩定派息,故適合低風險的投資者。由於債券一般都較穩健,故投資者單看「債券」這字眼,就很自然認為低風險的工具,而「高收益債券」就更吸引了,表面看結合了穩健與高收益這兩個特質,好像是十分吸引的投資工具。

投資世界當然沒有免費午餐,當該債券有較高的派息時,就代表其違約風險較高,投資者損失本金的可能性較大。市面上的高息債券,有少部分更被評為垃圾債券,一般的投資者不宜投資。雖然高收益債券不一定是垃圾債券,但卻有部分垃圾債券會突顯自己為高收益債券,「高收益債券」及「垃圾債券」一同放在你面前,相信你都會選擇前者,但卻不知原來兩者可以是相同的產品,所以充分了解投資產品甚為重要。

對沖基金

對沖的意思,就是策略中持有負相關系數的工具,令風險減少。例如持有滙豐(00005)股票,又同時持有滙豐的認沽權證,當滙豐股價下跌時,該證的價格會上升,令滙豐下跌的損失得以抵銷。當然,若滙豐的股價上升,這證的價格會下跌,令滙豐股價上升的盈利同樣被抵銷。而這種相反操作的策略,就是對沖的意思。

不過,「對沖基金」卻不是指這個意思,只是指該基金有別於傳統的基金,不是單單持有資產,而是運用多種投資策略,運用不同的投資工具,作全方位式的買賣,無論大市的上升或下跌,都有可能獲得回報。因此,對沖基金並沒有對沖的成分,若投資者對其認知不足,就有可能產生誤解,引至無法對沖之餘,反而增加了風險。

保證回報

「保證回報」這名詞不時在內地鋪位投資,以及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裡出現。商場鋪的收益回報事實上受多種因素影響。但發展商為吸引投資者投資,會用上不同的手法,而利用「保證回報」手法去吸引投資者,就是其中之一。

例如該商場鋪的售價是一百萬,發展商保證頭兩年,每年有5%的租金回報,即是每月有約4,000元的租金收入,這表面很吸引,但實際上只是減價10%。而投資知識不足的投資者,就會以為這個4,000元是市場租金,但其實是發展商自行創造的假租金,目的是令人相信這鋪能收到4,000元的租。這種手法已多次在內地出現,部分商鋪開盤時都承諾首兩年有多少成的保證租金回報作吸引。可惜若商場的出租率不佳,業主無法將鋪出租,即是當過了兩年保證期後,租金回報可以是零,若這時想將鋪放售,必定要大幅減價才可售出。因此,被這些手法吸引的投資者,絕對是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