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專題故事
  • 要聞
  • 體育
  • 娛樂
  • 產經
  • 即時新聞
  • 澳聞
  • 中國
  • 國際
  • 生活
新聞
  • 去年末季受訪廠商手頭訂單增 對未來出口前景信心維持審慎
  • 五一黃金周料80萬內地客訪港 旅行團增至800個涉2.8萬人
  • 深合區新政吸引澳銀行赴琴拓業務 學者:助澳門現代金融產業發展
  • 立法會今表決「全面撤辣」法案 中原料次季樓價有望止跌回穩
  • 專家解讀深合區金融新政 促澳琴跨境資金流動利民便商
  • 巴黎奧運百日倒數 奧組委開售最後一輪門票
  • 中原料澳「全面撤辣」釋放購買力 次季樓價有望止跌回穩
  • 內地首季經濟增長超預期 專家:投資與進出口帶動
  • 退市新規引發股民恐慌 證監會緊急澄清
  • 跟隨主權評級調降 惠譽降六家國行評級至負面
  • 首季博彩毛收入574億按季升6% 中場百家樂毛收入佔總額六成
  • 加大打擊伊朗石油出口? 葉倫曝美將祭新制裁
  • 中美防長視像會議 董軍:軍事領域是防止中美重大危機關鍵
  • 打造大灣區「金融樣本」 學者支持琴澳跨境金融管理創新
  • 政府加緊草擬證券法 拓二級債券市場與國際接軌
  • 琴澳同心 國泰民安 琴澳「國安號」專線啟航
  • 賀:冀年底設容納五萬人臨時場地 馬場土地擬建多功能文體場所
  • 籲市民留澳消費 業主緩加租 賀一誠:今年加碼支援中小企
  • 喜迎雙慶年 澳門中銀辦私銀客戶交流晚宴
  • 冀以多功能場地方向發展 特首:馬場用地不建住宅娛樂場

【脫歐爭議】 北愛爾蘭汽車炸彈再現 脫歐協議如何挑起新仇舊恨?

2019-01-24 11:01












(隨著英國脫歐的腳步逼近,北愛爾蘭的局勢也逐漸升溫。)
(北愛爾蘭連續發生兩宗汽車炸彈襲擊事件,外界認為與脫歐協議中的「後備方案」有關。)

英國脫歐協議卡關,首相文翠珊進退兩難,英國的未來還不明朗,仇恨的陰影卻再度襲來。當地時間21日,距離首相文翠珊提出脫歐「B計劃」短短數小時前,北愛爾蘭倫敦德里(Londonderry)一輛棄置汽車被發現有炸彈,北愛軍方進行爆破處理;無獨有偶,上周六(19日)晚上8時,倫敦德里一間法院大樓外發現一輛可疑汽車,不久後發生爆炸,警方懷疑有人在爆炸前騎劫這輛車。一連兩宗汽車炸彈事件,武裝組織「新愛爾蘭共和軍」(New IRA)涉有重嫌。IRA之名再現,勾起北愛居民20年前動盪歲月的記憶。

(上世紀60年代末至90年代,北愛爾蘭恐怖襲擊事件頻傳。)

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北愛爾蘭是世界最動盪的地區之一,教派衝突衍生出的主權認同問題,令這個地區籠罩在謀殺、汽車炸彈與武裝衝突的血色之中。從1969年到1998年,共有3,523人死在北愛爾蘭問題上,其中半數是無辜的平民。

北愛血腥史

北愛與愛爾蘭在1921年的《英愛條約》簽署後確定分家,北愛爾蘭留在英國,愛爾蘭則在1949年成立共和國,但多數愛爾蘭人所屬的天主教與英國信仰的新教之間充滿矛盾,為北愛遺留了宗教衝突的種子。1968年,北愛爾蘭的天主教徒不滿英國政府長期賦予新教居民特權,對天主教徒充滿歧視與不公,發動追求民權的示威抗議,當時的北愛領袖奧尼爾雖然承諾會進行改革,卻遭到聯合主義的保皇派(新教徒)指責是叛徒,雙方矛盾激化,暴力事件在示威活動中層出不窮,成為一連串武裝鬥爭的開端。

1970至1972年間,政治暴力事件大爆發,天主教徒的訴求由追求民權轉向追求愛爾蘭統一,被稱為共和派,與主張同英國統一的保皇派矛盾激化,各自的武裝民兵愛爾蘭共和軍與阿爾斯特志願軍緊張對峙。當時前來維持秩序的英國陸軍本該維持中立,未料卻在1972年1月30日,對正進行和平遊行的共和派人士開槍,打死14人。此後共和軍勢力廣獲支持,北愛爾蘭更陷入持續十餘年的恐怖主義戰爭、謀殺、槍擊、汽車炸彈事件頻傳,數千人因此喪命。其中愛爾蘭共和軍更因試圖行刺戴卓爾夫人,被視為恐怖組織。

(1977年,愛爾蘭共和軍成員舉著橫幅示威遊行,橫幅上寫著「Queen of Death」。)
《貝爾法斯特協議》

1997年英國工黨政府上台,時任首相貝里雅對共和派採取寬容態度,承諾北愛爾蘭組建自治政府, 1998年4月10日簽署《貝爾法斯特協議》(又稱《耶穌受難日協議》),促成各派武裝繳械。

協議中明確北愛爾蘭由包括共和派、保皇派在內的各黨派共同領導,協議的重點在於,愛爾蘭承認北愛留在英國,直到大多數人投票脫離;而英國也首次承認,愛爾蘭島的人民作為一個整體,應在雙方自願的情況下解決南北問題,從而明確了南北愛爾蘭、英國之間開放門戶,不設硬邊界的共識。

在《貝爾法斯特協議》之後,雖然北愛仍存在對愛爾蘭及英國的不同認同訴求,但同作為歐盟公民,「我們都是歐盟人」的認同獲得多數人接受,維持了北愛爾蘭的和平。

(1998年4月10日,前英國首相貝里雅(左二)與時任愛爾蘭總理埃亨(右二)簽署《貝爾法斯特協議》。)
「後備方案」的矛盾

然而,英國脫離歐盟的決定,使得這種平衡可能被打破。由於愛爾蘭是歐盟成員國,一旦英國脫離歐盟,為了保障歐盟與英國各自的關稅與邊境權力,理論上必須有一道「硬邊界」,這將破壞《貝爾法斯特協議》達成的成果。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文翠珊與歐盟達成「後備方案」,即在英國脫離歐盟後,假如在過渡期內未達成新的自由貿易協定,英國本土與北愛爾蘭都將留在關稅同盟內,北愛爾蘭更將繼續遵守歐洲單一市場部分規則,避免愛爾蘭出現硬邊界,但如此一來,卻會造成英國內部的「一國兩制」,具體如何實行更不可知,引發英國對主權分裂的擔憂。不僅北愛保皇派民主統一黨(DUP)不答應,許多保守黨議員也不同意這種分裂主權的做法,導致文翠珊的脫歐方案在表決中遭遇歷史性挫敗。

(北愛爾蘭街頭可見反對「硬邊界」的標語。)
歷史的回頭路

可能出現的「硬邊界」,令北愛分裂的陰影再次出現,共和派的新芬黨至今不願承認倫敦政府對北愛的主權,亦不願南北愛爾蘭出現「硬邊界」,而愛爾蘭政府亦希望保持愛爾蘭島的統一性,不令北愛天主教同胞被孤立。對愛爾蘭人而言,英國脫歐的代價,是好不容易解決的民族矛盾要重回檯面。

倫敦德里是當年飽受襲擊的城市之一,法新社引述北愛警方說法,近期兩宗汽車炸彈襲擊「顯然是要殺害一般居民」,令當地陷入巨大的恐慌與不安。涉嫌犯案的新愛爾蘭共和軍是從愛爾蘭共和軍衍生分裂、目前少數仍在活動的武裝政治異議團體。他們主張脫離英國、統一愛爾蘭,反對《貝爾法斯特協議》,仍未放棄以武裝暴力行動表達政治主張。

倫敦德里市長John Boyle公開譴責事件,指「暴力已成為歷史,而且必須被留在歷史。」共和派新芬黨與保皇派民主統一黨也都譴責事件是「毫無意義的恐怖行動」,然而隨著脫歐的腳步逼近,北愛的局勢逐漸升溫,暴力衝突的火苗或將死灰復燃。

(編輯:梁翠婷 李倩瀅)

力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