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布林肯訪華期望此行富有成效
  • 王毅晤匈外長 冀歐盟理性看待中國發展
  • 分別有議員提出書面質詢
  • 氣象局料今驟雨轉趨頻密
  • 【起火單位火光熊熊冒黑煙】湖畔大廈單位火警逾百人疏散
  • 管理學院提民航發展策略建議 倡設民航專業學位課程育人才
  • 三展館設逾千三展位 旅博會本周五揭幕
  • 料5至6月每周平均辦三場會展 貿促局:參展客商逾1.4萬人次
  • 深合區真金白銀助澳青創新創業 議員籲推新政鼓勵澳人赴琴就業
  • 深合區推扶持辦法促中葡科技合作 商會冀擴大開放吸引外企落戶琴澳
  • 湖畔大廈單位火警逾百人疏散
  • 賀一誠指深澳產業合作迎發展機遇
  • 巴坡沙泳池水質未達標 暫停開放
  • 採購法規範投標人合適性及廉潔法
  • 澳琴露營節將延期舉行
  • 商務部反對歐盟突擊檢查中企辦公室
  • 外電指以軍進攻拉法僅待獲批
  • 疑涉債務糾紛 尼籍外僱被水果刀刺傷
  • 聯合國大學人工智能大會周四開幕
  • 一常會續審《公共採購法》法案 籲公共採購清晰開標評標委運作

首位華人牧師梁發系列之一梁發創下多個第一稱號

2019-03-14 06:30
廣東一名農民子弟,因家貧而自小要背井離鄉到廣州打工,他萬萬估不到這個經歷,令自己站上了歷史的舞臺,不但創下了多個第一的稱號,包括首位華人牧師、中國首份現代報章出版人、發明中文活字印刷術、出版中國第一本用中文寫成的基督教佈道書籍等。他由於在內地傳教,因此先後兩次下獄,並逃到澳門和香港避難,他所出版的聖經的作品所帶起的效應,甚至翻動了半個中國,幾乎令到清廷覆亡。
這農民子弟名叫梁發,原名恭發,又稱梁亞發,出生於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廣東高明古勞村一農民家庭。由於家境貧窮,梁發到了十一歲才能到村塾內讀書識字,但只學了四年,就因為為家庭生計而被迫輟學,遠赴省城廣州謀生。
梁發在廣州初時學製筆,不久又改學刻書印刷業,四年後始學藝完成。他在從事刻字印刷工作期間,亦不忘學習和進修文學,他對刻書方面精湛的技藝和自修而來的通暢文筆,都成為他日後宣教事業的張本。
梁發到了廿一歲,他僱於廣州十三洋行附近的一家印刷所,這就成了他人生的轉捩點。在印刷所印刷的刊物是外國來華的第一個基督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和英國公理會傳教士米憐參與翻譯的《聖經》使徒行傳的部分。當期時,馬禮遜在華傳教處處受到制約,其中包括來自澳門葡萄牙天主教的針對,更嚴重的是,清廷對基督新教相當帶有敵意,頒佈法令,嚴禁洋人印刷書籍和設立傳教機關,如有滿漢人為洋人協助傳教,為首者立斬;秘密向人傳洋教者但未受洗者,斬監候;信從洋教又不願反教者,充軍遠方。馬禮遜就在這些社會氛圍下,找到了梁發任職的印刷所偷偷印刷《聖經》刊物,而梁發的工作亦是在刀口子來賺錢。
此外的兩年,梁發又先後參加了馬禮遜所譯的《路加福音》和《新約》的付印工作,就因為工作的關係,梁發開始接觸到基督教的理念,並從而獲得了馬禮遜的信任。通過閱讀聖經的故事內容和與馬禮遜的長期接觸,使梁發逐步對基督教產生了興趣。
1813年5月,英國公理會另一傳教士米憐亦來到了廣州打算在當地傳教,他和馬禮遜一樣受到了來自澳門葡萄牙天主教和清廷的特別待遇,由於米憐得不到清政府的居住許可,而且當地社會環境對洋教士來講相當不利,米憐不得不離開廣州,而轉到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在當地的華僑間繼續傳教事業。由於米憐需要懂中文印刷的華人協助印刷聖經刊物,馬禮遜於是向米憐推薦他成功傳播福音的蔡亞高(又名蔡高,中國首名華人基督新教徒)兄弟和梁發,兩人於1815年4月17日,追隨米憐夫婦一同前往馬六甲,行程足足用了35天才到達當地。
蔡亞高兄弟在馬六甲逗留了很短的時間,因為思鄉而返回中國,梁發留下繼續追隨米憐,並越發暮道。在米憐的影響下,梁發接受了基督教信仰,並於1816年的11月3日受洗成為基督徒,是繼他的舊同事蔡高之後,成為第二位受洗的基督教新教徒,梁發時年37歲。對此,他曾自述:「我自念我是一個大罪人,如不賴耶穌功德,上帝又焉能赦我?於是我遂決志為耶穌之門徒而求受洗矣。」
梁發在馬六甲期間,參加了《救世者言行真史記》一書的雕版,此後七年裡,梁發一直協助米憐出版和印刷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該刊物是世界上第一個中文期刊,以文字傳播基督教信仰。
1818年9月10日,梁發協助米憐在馬六甲開辦了英華書院,後該校遷至香港,並一直是香港傳統名校。1819年3月,米憐夫人因為難產而去世,梁發與夫人感情深厚,看到友人離世而勾起思念家人的感情,於是在一個月後,返回中國。(本系列下期再續)
165_04.jpg 165_05.jpg 165_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