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專題故事
  • 要聞
  • 體育
  • 娛樂
  • 產經
  • 即時新聞
  • 澳聞
  • 中國
  • 國際
  • 生活
新聞
  • 送25萬份好禮吸引國際客 擴客源促旅遊經濟健康發展
  • 把握「個人遊」擴容機遇振經濟 業界倡善用直航優勢拓客源
  • 宏益集團推動綠色出行 力踐雙碳目標
  • 澳門中樂團《樂萌芽》校園音樂會舉行
  • 大橋澳門邊檢大樓商用空間 當局正開展招標前期工作
  • 博職之家去年收逾230求助 涉心理情緒問題呈上升趨勢
  • 世界非遺+科技賦能 紅線女展覽慶祝澳門回歸25周年
  • 「地球一小時」點亮可持續未來 雅辰酒店集團旗下澳門酒店齊熄燈
  • 料復活節清明節訪澳旅客主力不同 文綺華冀兩假期日均十萬旅客
  • 一連四日設逾230個攤位 香港工展會下周五本澳揭幕
  • 助行業數字化轉型 動脈智能物管平台上線
  • 公務員公積金去年底增至318億 投資加回贈收益共約41億元
  • 新中圖首期工程七公司入標 造價介乎6,978萬至8,998萬
  • 產學研線上配對平台 成功配對54組科研項目
  • 體育界:全運會助澳多元發展 冀爭取受歡迎項目在澳舉辦
  • 經濟學會:澳經濟指標勝預期 料次季景氣或輕微「偏熱」
  • 打造「體育之城」正當其時 學者籲發展體育產業促經濟多元
  • 旅遊+文創跨界融合展現澳門魅力 2024寵生活周末市集開幕
  • 橫琴建立「二線」通行「白名單」 議員:支持改革創新探索前行
  • 數字化服務助力橫琴封關運行 團體:申報更簡單通關更便利

從文盲佔八成到高教普及化 70年育德育人 鑄國之重器 育時代新人

2019-09-23 07:01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專題——教育篇
1969年的小學課堂。(CFP圖片)
1960 年代,北京少數民族學校。(CFP 圖片)
1984年,英語正式成為高考科目。 (CFP圖片)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 (資料圖片)
教育部統計,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48.1%,高等教育邁向普及化。 (CFP圖片)
教育的普及提供每個人公平的機會,滿足自身的需求,追求自己的目標。(CFP 圖片)
儲朝暉認為,當下的學生壓力較大,沒有時間看得更遠,也沒有機會發現自己。 (互聯網圖片)

祖父是文盲,父母是初中畢業,而這一代則是大學畢業,這樣的一家三代或許是新中國家庭普遍的情況。很難想象,如今每年有數百萬大學畢業生投入社會,但是在70年前建國之初,全國有80%人口是文盲,當時過低的文化水平,甚至成為民族發展的重要阻礙。

70年來,中國教育發展從確立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到實施《義務教育法》,到全面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任務,新中國的教育普及,已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的水平。建國之初,高等教育入學率僅有0.26%,到今年,高等教育入學率已達48.1%,意味著即將有一半以上適齡人口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發達國家需要200年時間才能走完的歷程,新中國只花了70年,新中國的教育發展不但已是世界矚目的成就,也為世界教育公平進程貢獻了寶貴的經驗。(採訪、撰稿:李袁木、李世達)

經合組織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之父Andreas Schleicher 根據PISA 指出,上海10% 處境最不利的孩子,數學成績比美國及很多國家10% 最具優勢的孩子更好。

新中國成立70 年來,從成立之初提出「教育向工農開門」,到21 世紀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黨和政府始終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執政理念、行動目標和政策措施。70年來,中央政府在一個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國家,全面實現了九年制免費義務教育,到2018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4.2%,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1.7%,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8.8%,高等教育即將步入普及化階段,人均受教育年限從1949 年的1.6 年提高到2018 年的10.6年。

教育是民族的 科學的 大眾的

公平是教育的第一要務。1949年12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就確定新中國的教育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論與實際一致,其目的是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為當前的革命戰爭與建設服務」。透過這樣的方針,新中國的教育資源首先投入在掃除文盲的工作上,大力推動全國規模的識字教育,所有設施向工農勞動人民開放。1954年到1964年,中國「掃盲」逾億人,文盲率從80%下降到33.58,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文盲率下降到22.81%,1990 年降至15.88%,到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國的文盲率已降到6.72%。

1986年《 義務教育法》施行

除了掃除文盲,新中國亦不斷擴展各級教育的招生規模,隨著60年代人口爆炸,中國小學的招生人數迅速增加,1965年達到3,296萬人,到1975年普通初中招生人數達1,810萬人,普通高中招生也達到633.1萬人。1977年恢復高考後,高等教育招生人數也出現上升,但同時高中招生人數減少,出現考高中比考大學還困難的局面。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強調要實施九年義務制教育。1986年經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於當年7月1日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採取強制措施保障學齡兒童的受教育權。中國自此走上了依法治教之路。隨著制度更加完善,人民收入提高,全國各級教育發展迎來爆發期。中國的人力資本迅速提升。

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

今年2月,教育部在2019年第四場教育新春發布會上介紹2018年教育事業發展情況,據統計,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663所,研究生培養單位815個,各種形式高等教育在學規模達到3,83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8.1%,中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而中國高等教育也將從大眾化階段走向普及化階段。而這一跨越,也象徵新中國從人口紅利,邁向人才紅利的跨越。

教育之目的,在「鑄國之重器,育時代新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義務教育體制的步步完善,公平教育基本實現,人的價值日益彰顯,透過公平的教育,人們有平等的機會滿足自身的需求,實現與追求自身的價值,而更好、更公平、更有品質的教育,也為國家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文化繁榮提供了有力支撑,而這正是中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最重要的優勢基礎。

推動教育發展的民間力量 儲朝暉:讓孩子有機會發現自己

機會公平是保證每個人受教育權利的前提,但因為各種原因,中國仍有少部分人群處於不利的地位,無法享受到平等的機會。去年2月,涼山一名男孩上學路途艱辛,到校時頭上結滿冰花,成為全中國的新聞熱點,令偏鄉教育再次受到關注。

長期關注教育義題的中華教育改進社,在2018 年教育改進報告中指出,長期以來各地教育以建設當地的重點校、示範校為中心任務,導致教育不均衡愈演愈烈,鄉村學校愈來愈空,城鎮學校大班額普遍,教育生態失衡問題嚴重。隨著「冰花男孩」觸動輿論,被認為能夠解決偏鄉教育問題的農村小規模學校,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同,農村學生就近享有教育資源,已成為偏鄉教育政策的主要思路。

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長、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鄉村教育問題,最重要的還是保障村民的基本教育權利。對於當下的教育改造,改進社正在推進良師引導項目。推出這個項目是因為當下學生壓力普遍比較大,沒有時間去看得很遠,也沒有機會去發現自己。因此改進社與一些學校合作,開設不同的良師班,讓有特殊興趣的孩子能盡早開拓視野,發掘自己的潛力,未來成為傑出人才。

儲朝暉對此有親身的體會。他的家鄉是做鞭炮的,從小有機會接觸到許多書籍,讀了書之後因此開拓了視野。高考過後,儲朝暉認為考試內容沒

甚麼意思,反倒是自己自主學習的東西更有趣。後來受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影響,1981年決定以從事教育作為自己的理想,立定了一生的志向。

改進社歷史淵源悠久,早於1921年建立,以「調查教育實況,研究教育學術,力謀教育改進」為宗旨,2011年復辦後也繼續堅持原來的宗旨。

儲朝暉強調,改進社的立場是民間的,從民間立場來做教育,能夠清楚地知道想要實現甚麼目標。另外一個特徵就是從民間立場出發,盡可能做到客觀,保持自己的觀點、理念。改進社每年均會發布教育改進報告,既講成績也提出問題,最後在國家政策形成過程中發揮影響力。

力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