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深合區羽毛球隊訓練基地舉行集訓
  • 氣象局料週六日驟雨增多有雷暴
  • MIECF吸引逾416間參展商參與
  • 國家生態部指澳生態環境品質向好
  • MIECF探討綠色技術應用推城市轉型
  • 【逾230個攤位】香港工展會一連四日舉辦
  • 復活節大巡遊吸引大批市民旅客觀看
  • 灣仔海關檢9600瓶侵權白蘭地
  • 復活假首日至下午5時入客7.8萬人次
  • 【經大橋出入境車流創新高】首季逾64萬輛次港澳單牌車出入境
  • 有香港旅客稱乘金巴來澳需時長
  • 國際環保展論壇探討綠色技術應用推動城市轉型
  • 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下午入境人流眾多
  • 內地旅客:復活假酒店價升無礙來澳意欲
  • 太極拳械及青少年武術賽下周一展開
  • 治安警7天檢控130宗行人違規
  • 邁阿密:拉芭堅娜擊敗阿莎蘭卡入決賽
  • 【綠色公眾日】MIECF最後一天將開放公眾參與
  • 業界認同立法打擊“零負團費”
  • 聯合國法院促以解除加沙援助限制

澳門三任總督巴波沙

2019-10-17 06:30
巴波沙,一個作為澳門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很多人只知道在北區連接關閘的主幹道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但卻不知道他曾是澳門的三任總督,任期合共八年七個月,亦在台山興建九百多間磚屋,廉價租給平民居住。
巴波沙,全名Artur Tamagnini de Sousa Barbosa,出生於1881年,在1882年1月22日,只有四個月大的巴波沙被他的父親(Arthur da Mota Tamagnini Barbosa)帶到澳門生活,他的父親在1877年前已經開始在澳門擔任葡萄牙海外步兵團的軍官,並且在1879成為澳門和東帝汶金融局的代理會計師,在1880年返回葡萄牙,但後來被任命海外省財務總監,於是在1882年長駐澳門。
巴波沙幼年在澳門聖若瑟修院學習,在17歲的時候回到葡萄牙的大城市科英布拉學習了教育學,畢業後曾在父親旗下擔任秘書,在1903年陪同他前佛得角、幾內亞比索、聖多美和安哥拉執行任務,兩年後,又擴展到莫桑比克。
後來巴波沙開始在海外殖民地部門擔任財務部的文員,開始他的職業生涯,巴波沙很快就得到晉升,領導多個辦公室,成為殖民地部長。之後巴波沙和第一任妻子瑪格麗特 (Margarida Vieira de Melo) 結緍,瑪格麗特在生下一個女兒後很快就過身,巴波沙的長女叫做瑪麗亞.阿瑪利亞(Maria Amália Tamagnini Barbos),後來在澳門與駐澳的砲艦指揮官祖亞金(Joaquim Alves Pereira da Fonseca)結婚,不過很快夫妻兩人都離世了。
可能是厭倦海外派駐生活,巴波沙開始在里斯本國立學校擔任老師,教授基礎教育、商學、葡萄牙文、法文和英文文學,巴波沙在那裡遇到他的第二任妻子亦是他的學生瑪麗亞.安娜(Maria Anna Acciaioli Tamagnini)。生長於里斯本上流社會的瑪麗亞當時是藝術學院的學生,兩人情投意合,在1916年當時只得16歲的瑪麗亞便與35歲的巴波沙結婚,到了1918年3月巴波沙被葡萄牙政府任命為澳門總督,於10月12日登陸澳門,由於當時瑪麗亞只有19歲,於是瑪麗亞便成為最年輕的總督夫人。不過巴波沙的第一任澳門總督很快就結束,在隔年1919年7月便被召回里斯本負責其他職務。
年輕的總督夫人瑪麗亞在澳門期間,曾做過法文老師,並且學習過廣東話,與澳門華人士紳亦有一定接觸,並且積極參與澳門藝術文化的社會工作。除此之外,她也是一位詩人,在1925年,回到里斯本的瑪麗亞出版了一本《Lin-Tchi-Fá. Flor de lotus. Poesias do Extremo Oriente 》的詩集,書名直譯就是林奇法的荷花遠東詩歌,詩集附有本人的插畫及三十首詩,主要是探討在葡語文化中遠東女性的印象。
巴波沙與第二任妻子瑪麗亞總共生了五個孩子,包括阿圖爾.曼努埃爾(Artur Manuel) 、馬里亞諾.阿爾貝托(Mariano Alberto) 、米格爾.安傑洛(Miguel Ângelo) 、馬可.安東尼奧(Marco Antônio)和阿爾貝托.曼努埃爾(Alberto Manuel)。其中阿圖爾和米格爾死於航空事故,最小的兒子阿爾貝托在十歲的時候死於心絞痛。
在1926年7月巴波沙再次被任命澳門總督,他於12月8日抵達澳門,一直待到1930年11月19日。由於在1929年澳門台山木屋區發生大火,木屋全部焚毀,為了安置頓失家園的數百災民,有慈善團體與巴波沙計劃在原址重建比較堅固的磚屋,更以低廉的價格租給平民居住。最終在1931年建成了九百多間磚屋,整齊地排列成11條街道,並命名為「巴波沙坊」。
任期結束後巴波沙回到里斯本,在1932年,妻子瑪麗亞由於生下最小的兒子阿爾貝托時難產過身,終年33歲。到了1936年11月,巴波沙第三次被任命為澳門總督,當時正值二次大戰日本侵華期間,不少在上海的葡萄牙僑民該逃到澳門,巴波沙總督於是成立「上海葡裔難民局」,以安置這批葡裔難民,包括現在的仁慈堂婆仔局、葡萄牙駐澳領事館等亦成為當時安置難民的場所。
到了1940年6月28日,巴波沙被召回里斯本,事源聯合國前身的國際聯盟因為澳門當局容許走私及售賣鴉片,巴波沙為事件負責被革職,離任後不久在7月10日在里斯本病逝,享年59歲。
巴波沙獲得了16個獎項,包括傑出服務金獎,海軍功績勳章,榮譽軍團,聖地亞哥和劍士勳章以及阿維斯軍事勳章。在台山連接關閘的主幹道後來亦被命名為巴波沙大馬路。
194_04.jpg 194_05.jpg 194_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