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康復醫院大樓將設300張病床
  • 女途人偉龍馬路疑遭私家車撞到送院搶救
  • 韓醫科大學教授後日起按計劃辭職
  • 賀一誠晤佛得角副總理科雷亞
  • 特區政府堅決反對美方人權報告涉澳內容
  • 中葡論壇“企業家大會”展開70場配對洽談
  • 山西呂梁26死大火 42公職人員被問責
  • 文化發展基金去年資助批給1.97億元
  • 華南雨勢再度加強 暴雨區覆蓋廣東大部
  • 內地首季城鎮新增就業303萬人 完成全年目標四分之一
  • 本澳男長者黑沙海灘游泳感染創傷弧菌
  • 6旬男子新冠重症需用呼吸機
  • 葡萄牙經濟部部長佩德羅指不少葡企有意來澳發展
  • 澳區人大政協冀發揮澳平台作用
  • 習近平考察重慶了解改善民生等情況
  • 【全城共讀日啟動】冀推動閱讀文化
  • 法案設公平競投原則避免“量身訂造”
  • 教青局將辦紀念五四運動系列活動
  • 橫琴葡語辦助提升企業投資稅收
  • 全國文旅消費促進活動啟動

首場諮詢與會者眾多疑問 政府否認都更是地產項目

2019-10-20 06:30
首場諮詢與會者眾多疑問
政府否認都更是地產項目
《澳門都市更新法律制度》首場公諮詢會在本月十七日晚舉行。與會者質疑補償方案對業權人的保障不足,降低樓宇重建業權百份比後,若果居民因為補償不合理而成為“釘子戶”,政府是否會迫遷?有意見擔憂諮詢文本中提及的徵購制度會由最後手段變成首要手段,都市更新只是為私人發展商圖利的地產項目等。
多名與會者關注諮詢文本中提到的樓宇重建業權百份比。有與會者憂慮,若降低重建業權百份比後,針對低收入人士、長者等無法承擔重建費用的人,政府是否另有支援措施?若樓宇可以放高重建或擴大容積率,較原來樓宇多出的單位利益誰屬?有與會者則關注到,徵購制度會否成為重建的首選或演變成類似鄰近地區大集團收購舊樓以抬高樓價的手段,變成商人的牟利方法
有多名市民質疑“樓換樓”方案,在重建後業權人能否獲得原單位相若面積的單位?重建後賠償是否按原單位呎價賠償?另有市民提到,重建會否由私人公司牽頭,如政府是以舊樓當時樓價賠償,賠償的價錢是否足夠買回新重建的樓宇?
法務局代表回應指出,賠償方案會是多樣性,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同,“樓換樓”亦不會是單一化,例如業主有經濟壓力,可以選擇大屋換細屋,而不需要補錢。部份業主有經濟能力,可以換更大的單位等。至於重建賠償金額應該如何釐定,政府樂於聽取市民的意見。
另外代表重申,徵購制度是最後介入手段,政府希望執行主體可以與不同意重建的業權人達成共識,只要用盡所有手法都“傾唔掂”的時候,就會用徵購去解決,即使徵購亦會確保不願意參與重建的業權人的權利。
至於樓宇能否放高重建,即使不是都更樓宇的高度限制,容積率也需遵守法律規定。緩衝區和受“文遺法”保護的區域也會有相應要求。重申都更是多樣性,因應不同的區域、個案、方法來處理,非單一性。
至於置換房和暫住房的取得,都須按照法律制度。置換房主要對象為受都更影響無法回遷原居所的人士,相對符合的資格會比較嚴。故在各區興建置換房和暫住房必須有足夠的土地資源。
出席諮詢會的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回應時指出,“都更計劃”不是私人地產項目,是政府為回應廣大居民的訴求,期望能改善生活和居住環境、從社區整體環境出發的一個大型規劃項目,並須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開展。因此希望能透過公開諮詢,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凝聚共識,為法案的草擬提供更好的民意基礎。
都市更新法律制度首場公開諮詢.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