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安穩生活不等於一切 蘇嘉豪︰實現理想要趁早
  • 三戰立會誓蹚渾水? 林玉鳳︰我未做到,就要做多一次!
  • 只談口號沒結果 林宇滔:除了鬧,更需要解決問題
  • 創意應與在地文化結合 于國華:荔枝碗規劃需要共同討論
  • 考核不離地 創意雖好 亦需社區關懷
  • 活化船廠 學生點子多
  • 「警鐘長鳴」個案摘錄
  • 警員「知法犯法」令市民失信心 蘇嘉豪:警權缺乏外部監督及制衡
  • 警隊內部違法個案頻生 黃少澤:我們不怕揭醜 無監督無進步
  • 醫療開支透明度低 蘇文欣:易生貪腐
  • 轉載虐狗片段反被告 周庭希:事件對公民自由十分不利
  • 虐狗司警先告狀。歐安利︰警察應受人尊重而非令人害怕,蘇文欣:事件傳達不良訊息
  • 荔枝碗出品 旅遊塔木船長滿草 談錦全:荒廢很可惜
  • 仿製爺爺漁船 羅立文讚靚 陳逸鋒:望推廣漁民文化
  • 本地舊漁船 修復後成觀光明星 Bibito Herinque:澳門需保育海洋傳統
  • 其他澳門出品「明星船」(部分)
  • 續期手續繁瑣 恐免費醫療被削 腎友:望政府傾聽病人心聲
  • 蘇文欣:公開資助詳情 釋市民疑慮
  • 蘇文欣:公開醫療資助詳情 釋市民疑慮
  • 黃潔貞:設專科培訓 提升本地醫療水平

文化政策若說不清,任何資助制度注定是錯

2019-10-26 02:40


誠然,沒有資助政策是完美的。之所以每次文化資助制度有改動皆即令業界滿腦不解,究其原因,應是政府一直沒有清晰說明一個具體的理念,說澳門的藝術發展方向是甚麼,資助政策又是如何配合支持。於是,每當資助制度時,政府即使解釋,亦令人覺得有欠理直,甚而有欠公允。到最後,公帑是花了,例如「藝文薈澳」就豪花了一千六百萬,但也沒有人明白到底為澳門藝術發展帶來了甚麼好處,又實現了甚麼願景。
當然,這也並非首次發生。這些年來,政府在文化界投入的資助看似不少,也一直口說要發展藝文、文化多元、「說好澳門故事」,但也不見有何成果。若要分析,老掉牙的一句就是文化藝術界需要的「資源」不只是錢——很多事情是幾萬甚至十幾萬元資助直接解決不了的,例如場地,例如市場。回歸二十年以來,澳門政府一直沒有新的、恆常的表演空間落成,更不要說這空間的性格是否適合澳門現時眾多劇團的藝術取向;一批藝文工作者曾進駐工廈,但最後因租金飆升而被迫結束;後來文化局在舊法院設了臨時的黑盒劇場,沒幾年又說要舊法院要改成圖書館;文化中心的新黑盒劇場也落成無期。即使有藝團覺得其作品適合在文化中心上演,也願意「搏一搏」作品可賣出超過300張票而想預訂小劇院(小劇院有座位389個;綜合劇院有座位1076個),抱歉,現時兩個劇院的檔期也是出了名爆滿,加上每年藝術節、國際音樂節,還有年中其他外地藝團來澳演出,開放給澳門藝團使用的時間也不多。
確實,文化局努力提供其他選項,如海事工房、演藝學院等,但澳門藝團眾多,加上場地特性問題,都未必合用。想走上街頭?問過市政署了嗎?文化局有特定的地點供人街頭表演,但又未必合用;若想配合作品在特別的地方表演,或許又要向另一部門申請,就搞通哪些地方要怎樣才可獲得批文也夠讓人勞累。
還有市場方面。文化局是為有意在文化範疇進修的年輕人提供資助,為澳門培育了一批受過專業訓練的藝術創作者及行政人員,可惜澳門的藝文環境未有配合發展,令一批畢業回澳的藝文工作者難學以致用,更別說繼續精進。
政府一直有意將文化「產業化」。早前從文化中心一宣傳看到,政府找了一些觀眾進行焦點小組討論。據了解,今次是邀請了香港學者進行的研究。也許,「產業化」是澳門政府對文化的一個較清晰的想法,但一直不見政府如何大力開拓觀眾市場——旅遊局在香港宣傳的是政府的藝術節,本地藝團只有少數演出,未必受惠;本地藝術教育方面,文化局是有「文化講堂」,教青局也有「學生藝術教育普及計劃」,但也只是個別學校寥寥數場;一些學校有戲劇社,也不過是「一些學校」——沒人買票,何來市場,何來產業?
各樣條件都沒有配合發展,於是乎,不但藝文工作者的創作受侷限,澳門的藝術發展也受困着。而政府每年是投入了大筆公帑,但大家也只是勉強活着,更別說發展。
而這時必須一提的是,文化本來就不只有「產業」如此狹窄——文化更是一種「權」。例如台灣2018年推出「文化政策白皮書」,當中就提到:「文化政策白皮書的核心想法便是『文化民主化』:文化的主體是人民。而政府的角色,則是要建構一套支持文化的公共責任體系,打造出屬於全民文化生活的公共領域,讓每一位公民在這個公共領域裡,都能自然涵養這塊土地上的文化養分,發揮個體創意進行創作,進而實踐文化公民權。」
現時澳門的文化政策顯然未能支持商業的「產業化」,在「社區藝術」專項取消後,也不見這「文化民主化」這理念在今年的資助制度中有何明顯着墨。到今日,我還是想不明白為何「社區藝術」的專項要被取消。是不再重視「社區藝術」?還是「社區藝術」失敗了?在沒有清晰的文化政策下,即使有再多的錢,一切會仍顯得「高不成,低不就」,也難以說服公眾一切合理。
這些事,我相信政府聽了很多年,也聽了很多次。在我自己看來,藝文界也許只能一直繼續說,直至政府改變;否則,就連推動的動力也沒有了。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