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舞台重演社會悲劇 望警醒人心——專訪《怪獸們》
  • 戀愛電影館營運再易手 對比兩次承投、交接
  • 戀愛電影館轉由拍板營運 9月9日首輪電影放映
  • 【特約刊登】金馬導演關錦鵬蔡崇隆 9月亮相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 【特約刊登】書寫東南亞的攝影軌跡——淺談《東南亞攝影概論》
  • 由創作,到分享——專訪展覽「做書『碌士』A to Z」
  • 笑種種無常——專訪《荔枝英雄傳》
  • 靈光中捉緊片刻真實──專訪孔慶輝談創作
  • 建築專題影展「大銀幕上的建築美學」於戀愛電影館開幕
  • 已故藝術家李銳奮散文集《意猶未盡》出版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貮」: 生命的姿態——Rusty Fox的《Nocturnal》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 壹」:當下的命題
  • 【特約刊登】談法蘭克「當下的真實性」——訪《西哈諾》劇組
  • 【特約刊登】打破演員及觀眾的慣性——專訪《西哈諾》導演Franck Dimech
  • 【來稿】澳門影像作品的女性新勢力
  • 疫後延續線上交流 讓多元盛放
  • 點亮自己,照耀他人——專訪「遊戲的火花 | 玩轉線上劇場遊戲」課程
  • 共融藝術.心之所向 ——專訪表演課程「心之飛人」
  • 生命的最後一剎,誰可作主?——專訪論壇劇場《喺度簽個名》
  • 乘一趟廟船,航向千年後的記載

愛?回家?——看展覽「樂園-歡迎回家」有感

2019-10-29 16:46










甫進場,一幅被碎掉再重新黏合而成、充滿童真的圖畫即映入眼簾。圖畫被細心地修補,但始終留下了破碎的痕跡。破鏡未能重圓,滿滿一地的紙碎更是令人在意。 
 
展覽「回家」的展場是一個由舊民宅改建而成的空間。簡簡單單的幾幅白牆,與旁邊氣派豪華的澳督府對比之下,更顯是平凡人家的居所。現場擺放着床、梳發、玩具、兒時課本、木桌……參觀者既像是一個訪客走進別人家中,也像是自己重新回到兒時舊居。而利用這點,策展人在這空間留下了很多「秘密」待參觀者自行發掘——梳發上有一堆凌亂的衣物,下意識去整理,然後看見梳發上某個人的唏噓;還有,還記得自己貼在床下的秘密嗎?多少次,自己躲在床下了,想着一切美好的事——彷彿這是世上最後屬於自己,不會被大人找到,一切可由自己主宰的角落——大人自說自話,愛聽便聽。一切都讓人有強烈的代入感。 
兒時在白牆上應該也應該畫了很多塗鴉,但今日都被一封封的書信蓋住了,沒人再記得當時在牆上畫了甚麼,或只記得之後因畫牆而狠狠被打。仔細一看,「回家」的牆上貼了很多道歉與鼓勵的信件,且每封信都有監獄清晰可辨的「許可」印鑑。一封封經官方審核的、充滿愛與寬恕的信被整齊地張貼在牆上,是舖天蓋地的正能量;但下面卻是一地紙碎。同時,指出年輕媽媽苦處的新聞報道卻沒有像這些信件一樣被公示,反而是低調地、秘密地藏身於在一本本家居雜誌之中。 
連新聞都要偷偷地讀,究竟地上的紙碎因何被碎?究竟一地的紙碎中,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這些被碎掉、被踏在腳下、不為人所知的,更叫人在意。 
顯然,展覽「回家」一方面張貼着愛與寬恕的正能量,同時透咼故意隱藏的處處細節引人思考這些家庭問題,以至這議題在公共領域上的曝光。除了將一切問題籠統地歸究於「溝通」與「社會的錯」,究竟我們可曾像參觀今次展覽般深入某個人的「家」,了解他/她的故事? 
這展覽中,「破碎」可說是最點出展覽核心的痕跡。這些痕跡都是由機器造成的,整齊、劃一、無情;現實中又有多少是由社會機器或人的憤恨造成?展覽的中央設了一張書桌,讓人寫信予人/自己重新發聲,或回應展覽。不論這聲音是吶喊是哭訴是感謝是反駁,我想說,這都創造了一個平台,讓我們開始討論。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