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 宜透過官委途徑補強葡裔法界人士的不足
  • 宜透過官委途徑補強葡裔法界人士的不足
  • 國家安全及信息安全的利益高於一切利益
  • 國家安全及信息安全的利益高於一切利益
  • 「蒙藏委員會」併進港澳處是打臉蔡英文
  • 「蒙藏委員會」併進港澳處是打臉蔡英文
  • 捍衛主權「硬的更硬」,嘉惠同胞「軟的更軟」
  • 捍衛主權「硬的更硬」,嘉惠同胞「軟的更軟」
  • 雙選舉年兩位昔日「票王」情歸何處?
  • 雙選舉年兩位昔日「票王」情歸何處?
  • 從「租務法」難產中應得到的幾個啟迪
  • 從「租務法」難產中應得到的幾個啟迪
  • 習主席關懷港澳居民 國民待遇一家親
  • 習主席關懷港澳居民 國民待遇一家親
  • 「智城合約」基於國家安全可以豁免公開競投
  • 「智城合約」基於國家安全可以豁免公開競投
  •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換屆將會出現新氣象
  •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換屆將會出現新氣象
  • 智慧城市有助提高效率品質宜做好宣導工作
  • 智慧城市有助提高效率品質宜做好宣導工作

活化永福圍有利於發展文化旅遊

2020-01-15 05:15
  鏡湖醫院慈善會將其持有的位於永福圍和果欄街的十三項物業捐贈給澳門特區政府後,特區政府覺得交由文化局規劃使用。近日,中區社諮會舉行平常會議,文化局向委員介紹永福圍青磚屋的規劃和整治。局方透露計劃分階段研究活化永福圍,初步構想會設置展示廳,展示例如醬油店等傳統行業,但不希望令區域過分商業化,強調會以保留原貌為主。而在此之前,文化局也已初步評估永福圍部分青磚屋結構殘危、牆身傾斜和被白蟻侵蝕,已在去年十二月針對部分建築展開緊急排危工程和臨時加固,至於整體規劃則希望今年內完成。
  文化局決定活化永福圍,這是「有心人」的有擔當作為。在回歸二十年來先後活化鄭家大屋,盧家大屋等古老大屋之下,又一新嘗試。而且可能是「二‧零版」,因為此前的經驗是對獨棟古建築物的活化,而永福圍則是連片古建築物的活化,因而是此前既有成績上的升級版,既源於此前的工作經驗,又高於此前的工作實踐。
  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籌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其實習近平主席本人就是此美好理念的努力踐行者。他早在先後出任福州市委書記和福建省長時,就全力主導及推動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三坊七巷」的活化改造工程。該工程首先擴大保護範圍以此保護街區的完整格局,受保護的建築由三十九座增加到一百五十九座以上,落實了二百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素、四十餘處歷史記憶以及三十處老字號,盡可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固化到物質遺產上;其次計劃採用具有一定彈性的新功能植入門檻方法,按文物建築、開放空間區域、原生態功能保護區、傳統功能區逐漸放低,以此限制不恰當的功能植入;最後通過破壞點恢復的方法,修復街巷空間立面,將改造的影響降到最低。改造完成後的「三坊七巷」,是一條可逛性極強的文化旅遊街區,「文化味兒」濃厚的同時又不失商業的現代感與完備性。既能保持業態完整度也在連鎖與特色品牌間做了平衡。現在「三坊七巷」已被視為「半部中國近代史」盛名下的文藝復興佳作,而且將於今年在福州舉辦的第四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由國家提名,與朱紫坊、上下杭、煙台山等「抱團」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屆時,參加中國代表團活動的澳門特區政府的文化官員,可以領略其風采,當然也可從中參考借鏡經驗,結合澳門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做好活化永福圍的工作。
  當然,文化局現任局長穆欣欣,由於曾經出任多年的駐京辦主任,以其銳敏及細膩的文化觸角,早就注意到及考察北京市活化胡同及四合院的經驗。實際上,近年來北京市容活化保育的聲浪漸起,除了市政府有計劃地進行保護活化職務,許多建築設計師將改造胡同視為己任,在維持建築外觀並進行修復的同時,盡量保有胡同及四合院原本的莊嚴的形象,室內空間也能夠注入嶄新的舒適設計,來因應現代環境的需求。著名的「南鑼鼓巷」、「錢糧胡同」、「楊梅竹斜街」以及「煙袋斜街」等,都是經典的現代胡同「庭院變奏」傑作,也成為國內外遊客在遊覽故宮等主流景點的同時,也必到此一遊的中國歷史文化之旅。
  澳門的「胡同文化」則具有嶺南特色,而且也多少受到葡國文化的影響。它是以「圍」、「里」作為現存最小層級的道路,寬度一般不超過三米,兩者空間特性極為相似,主要的不同是「圍」普遍只得一個入口,「里」則是雙向都開口的較長的巷道。二零一四年還未出任文化局局長的穆欣欣,就曾在一篇《澳門的味道》散文中描寫道:「澳門的圍和里走到盡頭有時是『此路不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崛頭路』。目前,澳門有一百八十多條以圍和里命名的街道,很多已列入舊城區的保護範圍之列,保護它們,也就是保護了澳門那悠長隽永的味道。」
  市政署的前身民政總署,就曾在「漫步澳門街之認識澳門」系列活動,舉辦過「圍、里生活風情」的活動,安排市民和遊客穿梭一系列現存富有特色的「圍」、「里」,包括六屋圍(福六里)、苦力圍(聚龍里)、福榮里、玫瑰里(聚龍通津、騎樓街)、永福圍(永慶里)和茨林圍,感受往昔澳門居民在圍、里之間鄰居緊密聯繫的生活風情,重拾昔日的集體回憶。
  現在更進一步,穆欣欣以其曾出任駐京辦主任,對北京的「胡同文化」活化改造的經驗,結合澳門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鏡湖醫院慈善會捐贈永福圍物業的機會,進行活化改造,正是理論結合實際,參考外地經驗結合澳門現實情況,進行探索。由於其臨近大三巴牌坊及花王堂,遊客們在遊覽大三巴牌坊後,可引導其中部份對澳門「胡同文化」有興趣的旅客,到此遊覽,並經此疏導到市區。不但可帶旺大三巴街等一帶的旅遊消費行業,而且也有利於疏導人流。在取得成功經驗後,可以推廣到全澳門的「圍」「里」去。實際上,大三巴牌坊後面也有一個「圍」就是「茨林圍」,如何化廢為活,就是值得注意的。另外,「下環四圍」亦即幻覺圍、南巫圍、六屋圍和鳳仙圍,代表著澳門特定時期的圍屋建築與住屋特色,在一八五零年之前已經存在,也具有歷史及保育價值。
  這與以前叫「舊區重整」現在叫「都市更新」的規劃不同,這些四、五十年前的舊建築,是按當時的思維而設計興建,既不能適應今日的發展,又不具文物歷史的價值,而且還因為容積度較低而浪費大面積土地,更因為殘舊而成為城市的「瘡疤」,不單止是居住條件衛生條件惡劣,而且也可將會成為治安黑點。而這些「圍」「里」等,則是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具有嶺南民化的特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卻又受到葡國文化的影響,因而是值得修復活化並保留的。當然,應當是修舊如舊,盡量使用類似的建築材料。
  文化事業固然是要大手筆,但也需要從微小入手,這是一對辯證關係。近年來,一些內地的年青遊客尤其是背包遊客,喜歡在澳門進行真正的個人遊,並非是到賭場參賭,而是瀏覽橫街窄巷,尋找情趣。這或許會引帶出澳門的文化旅遊新形態,並在某個角度上對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