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堅持總體國安觀鞏固澳門國家安全
  • 加蓋郵戳
  • 街總:加推單位滿足需求
  • 特首指示優化跨境交通
  • 長者公寓首輪加推至千五單位
  • 黃潔貞促公佈申請排序結果
  • 賀:持續健全維護國安體系
  • 鄭新聰:國安才能家興
  • 高博會關注高教融合發展
  • 佛得角學生冀譯中葡詩詞文學
  • 新聞特搜
  • 永利《交響綺旅》顛覆感官
  • 公益金捐助路環四廟慈善會賀誕
  • 公益金五萬助澳“清”赴鄉夏令營
  • 翻新迎客
  • 公益金捐助魚行醉龍節
  • 企業社團觀展共護國安
  • 澳協和提供衛局轉介CT檢查
  • 國安展五主題展十年成就
  • 各界:樹立“大安全”理念

關注男童身心免創傷後遺症

2020-01-21 06:35


    關注男童身心免創傷後遺症

    【本報消息】八達新邨兇案有兩名孩童在場,其中一名五歲男童身體受傷,心理研究學會理事長陳錦權表示,即使是成人目睹兇案過程,也會出現不小的應激反應,男童雖小,但也應關注其身心健康狀況,避免出現創傷後遺症等。

    他指出,許多人也會有創傷經驗,如離婚、失業、嚴重疾病或財務問題,而威脅生命安全的事件更會伴隨強烈的害怕、無助與恐懼。創傷事件會導致恐懼、強烈的害怕、無助和生理壓力反應。這些事件的衝擊並不會因為事件的結束而消失。若未能得到適當調適,可能會因為一些持續性反應而影響成長或生活。

    他指出,較常見的創傷後壓力還可以一種或多種方式被再度體驗,這些反應可以在清醒時或睡夢中,反覆出現對創傷事件痛苦的想法或想像。也包括對創傷經驗相關的刺激出現不安的情緒或生理反應。有些人可能會表現得彷彿創傷經驗不斷重複的發生,這稱為“再現”。

    為避開上述反應的影響,有些人會選擇努力逃避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思想、感受和談話,努力逃避任何會引發創傷回憶的活動、地點或人。情緒會變得麻木,以避免因創傷的經驗和想法而產生痛苦的情緒反應,疏離的感受和與他人疏遠可能導致社會關係退縮。 卻可能會因而喚起生理的反應變化,身體的反應猶如危險仍在眼前,包括對危險持續的警覺、容易驚嚇或提心吊膽、易怒或爆發憤怒、難入睡或難保持專注。

    兒童面對創傷反應,儘管一些反應是一般的、可理解的和可預期的,但若得不到適當的治療,可能會不斷出現一些與不快經歷相若的惡夢;即使在遊戲期間也可能會因為某些相似因素而觸發其創傷感覺等,嚴重的甚至導致日常生活中出現困頓。

    他表示,社工局已第一時間聯同治安警及教青局等單位,透過廿四小時危機處理機制跟進有關個案,以特區政府經驗,透過多方協助及適當的心理輔導,相信有能力妥善處理個案。根據研究文獻,面對創傷後遺症,小童一般復原會比其他群體較快,希望該男童能健康成長。另建議身邊的主要照顧者也要留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如遇任何情緒問題,及時尋找相關專業人士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