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舞台重演社會悲劇 望警醒人心——專訪《怪獸們》
  • 戀愛電影館營運再易手 對比兩次承投、交接
  • 戀愛電影館轉由拍板營運 9月9日首輪電影放映
  • 【特約刊登】金馬導演關錦鵬蔡崇隆 9月亮相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 【特約刊登】書寫東南亞的攝影軌跡——淺談《東南亞攝影概論》
  • 由創作,到分享——專訪展覽「做書『碌士』A to Z」
  • 笑種種無常——專訪《荔枝英雄傳》
  • 靈光中捉緊片刻真實──專訪孔慶輝談創作
  • 建築專題影展「大銀幕上的建築美學」於戀愛電影館開幕
  • 已故藝術家李銳奮散文集《意猶未盡》出版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貮」: 生命的姿態——Rusty Fox的《Nocturnal》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 壹」:當下的命題
  • 【特約刊登】談法蘭克「當下的真實性」——訪《西哈諾》劇組
  • 【特約刊登】打破演員及觀眾的慣性——專訪《西哈諾》導演Franck Dimech
  • 【來稿】澳門影像作品的女性新勢力
  • 疫後延續線上交流 讓多元盛放
  • 點亮自己,照耀他人——專訪「遊戲的火花 | 玩轉線上劇場遊戲」課程
  • 共融藝術.心之所向 ——專訪表演課程「心之飛人」
  • 生命的最後一剎,誰可作主?——專訪論壇劇場《喺度簽個名》
  • 乘一趟廟船,航向千年後的記載

口罩是一場公民教育

2020-02-18 14:30
因應付傳染性極高的武漢肺炎(COVID-19),我們又回到每天都要戴口罩以及擔心買不到口罩的日子。全球口罩荒,口罩已成為各國的戰略物資了,同時將可能是我們以後要長期使用的東西,但現在這種每人每日丟棄一個醫療口罩的速度,不但生產難以趕上消耗,更是對環境、對資源一個極大的負擔。
當很多地方連前線醫護人員都不夠物資的時候,我們是否應對資源的運用更為珍惜?即使我們身處的特區政府十分富裕,也不代表我們可以比別人佔用更多的資源。政府現時的政策是每人以實名制方式,每十天便可買到十個口罩,即變相鼓勵你每天使用一個口罩,有數得計,以這種方式的話,政府的二千萬個口罩庫存很快便會見底,然而我們卻只知道以每日抛棄的方式來使用口罩,政府沒有呼籲節約資源,也沒有主動去尋求其它可持續的方式,這件事發展下去會怎樣?這一次政府有能力買下了葡國的口罩,下一次又去搶哪一國的資源?當全世界資源都不足夠的時候,我們卻只懂得不斷的消耗?
臺灣雖然有工廠自行生產口罩,而且也日夜加班地在趕製,但仍然難以趕上每人每日一片的消耗速度,口罩資源也很緊張。政府也發起以「實名制」方式購買口罩,但民眾刷健保卡到藥局一週只可買到兩個口罩,那麼這兩個口罩如何足夠一星期的使用?首先,政府會分享一些正確使用口罩的方法,而不是不停地叫人不管何時何地都要帶上口罩,這會更容易使人產生恐慌式的囤積心態。走在臺北街頭,會看到好多人都沒有戴口罩,這是因為政府再三提醒市民,只有進出醫院等高風險公共場所、感染者及其周邊人士才需要戴口罩,並不是人人需要戴。當然,更重要的是,臺灣政府迅速就實施了阻截病毒源頭輸入的封關措施,嚴格執行入境限制及隔離政策,到位的政策自然令民眾安心。
同時,不少臺灣的醫師在網上分享使用帶夾層布口罩的經驗,教導民眾如何使用,也有醫師教授如何搭配布口罩來延長醫療口罩的使用,呼籲民眾如果不去高風險場所的話已可應付,每日清洗也很方便。也有生產口罩的臺灣不織布工業同業工會寫出長長的專業分析文章,教大家如何節省使用口罩。每日抛掉一個醫用口罩,在這裡被視為理所當然,然而在臺灣卻被視為浪費,這不只是因為資源的問題,更是一種公民意識的教育。
這些文章迅速帶動起自製布口罩的熱潮,既可抒解一周只有兩個口罩的問題,也很能發揮創意。一時間,市場擠滿買布的人群,只要在網上打「布口罩」就會找到許多人分享口罩紙樣和製作視頻,甚至還研製了不同款式和車法,有人詳細解釋用料。不少機構更是發動志工、學校發動學生製作布口罩,分送給移工等有需要人士,電視、媒體亦廣泛報道,呼籲民眾把資源留給更有需要的人。如何使用口罩本身,就是一場公民教育的示範。
面對疫症的危機,除了顧及自身安危,是否也應有更多理性、科學的周全考慮,包括對環境,對地球資源緊拙的考慮,如何不成為別人和地球的負擔,都值得我們深思,或者可以從自己動手節省資源開始,別忘了澳門曾經是手工業及製造業昌盛的城市,我們的上一代曾以一雙巧手養活一家人甚至撐起城市的GDP,這其實並不是很久之前的事,與其成為資源的爭奪者,不如成為創造者,成為更有作為的城市和市民。不過,澳門已經由輸出的城市變成只有輸入,現在已很難走回不依靠外勞和旅遊的狀態,城市發展從一開始就走偏了,我們已走上不歸路,如果政府不去想辦法堵截病毒輸入的各種可能,不去嚴格把關的話,一切也是徒然。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