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舞台重演社會悲劇 望警醒人心——專訪《怪獸們》
  • 戀愛電影館營運再易手 對比兩次承投、交接
  • 戀愛電影館轉由拍板營運 9月9日首輪電影放映
  • 【特約刊登】金馬導演關錦鵬蔡崇隆 9月亮相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 【特約刊登】書寫東南亞的攝影軌跡——淺談《東南亞攝影概論》
  • 由創作,到分享——專訪展覽「做書『碌士』A to Z」
  • 笑種種無常——專訪《荔枝英雄傳》
  • 靈光中捉緊片刻真實──專訪孔慶輝談創作
  • 建築專題影展「大銀幕上的建築美學」於戀愛電影館開幕
  • 已故藝術家李銳奮散文集《意猶未盡》出版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貮」: 生命的姿態——Rusty Fox的《Nocturnal》
  • 【特約刊登】搏劇場節「平行寫作2023 壹」:當下的命題
  • 【特約刊登】談法蘭克「當下的真實性」——訪《西哈諾》劇組
  • 【特約刊登】打破演員及觀眾的慣性——專訪《西哈諾》導演Franck Dimech
  • 【來稿】澳門影像作品的女性新勢力
  • 疫後延續線上交流 讓多元盛放
  • 點亮自己,照耀他人——專訪「遊戲的火花 | 玩轉線上劇場遊戲」課程
  • 共融藝術.心之所向 ——專訪表演課程「心之飛人」
  • 生命的最後一剎,誰可作主?——專訪論壇劇場《喺度簽個名》
  • 乘一趟廟船,航向千年後的記載

【花大媽的退修生活】絕緣世代

2020-04-07 23:44


社交閉關已經踏入第七十日,聽說有朋友已經習慣了不見人、不出街,並過著凡事網購度日的「穴居生活」;也聽到有家長跟小朋友六十日沒踏出過家門的驚人「紀錄」。可能筆者在這世代的適應力還是比較有限,對於這疫情下完全「足不出戶」的社會期望,明顯有點水土不服。過去人們解讀一個總是不願出門的人,不是都會冠以「隱蔽青年/隱蔽中年」等標籤嗎?如今他們卻是「好市民」、「配合防疫好典範」;出門去的,即使是去做運動或行山以強健身體,甚至只是散散步、抖抖氣,放鬆一下身心,分分鐘都會被認為是「不顧大局」、「防疫意識低」和「自私」,一場疫症大流行,顛覆了我們多少核心價值。
朋友間不但不再相約飯聚,甚至連互通訊息的頻率都大幅減少,各人彷彿在被動又主動地,進行著生命的退修,也有人藉著今次疫情,重新為人生的優先次序來個大檢閱…… 孰好孰壞,將自有分曉。英國首相早前輕視肺炎疫情的擴散,還說讓人民自身建立「群體免疫」,被笑是「佛系抗疫」(甚麼都不做),甚至有英國民眾嘲笑戴口罩返工或返學的人。近日,有人在社交網站謠傳,說5G頻譜可以傳播新冠肺炎,有趣的是竟然有好些英國人則信以為真,甚至出動破壞街上的5G接收及發射器以「阻止病毒傳播」。按道理他們都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為何在判斷甚麼才是「假新聞」的時候,卻看來毫無抗體?再一次,疫症面前人人平等,智商和學歷並不一定成正比的。當日意大利那位呼籲民眾戴口罩的國會議員遭人譏笑,不知道那些譏笑的人今天是否仍然安好?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