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安穩生活不等於一切 蘇嘉豪︰實現理想要趁早
  • 三戰立會誓蹚渾水? 林玉鳳︰我未做到,就要做多一次!
  • 只談口號沒結果 林宇滔:除了鬧,更需要解決問題
  • 創意應與在地文化結合 于國華:荔枝碗規劃需要共同討論
  • 考核不離地 創意雖好 亦需社區關懷
  • 活化船廠 學生點子多
  • 「警鐘長鳴」個案摘錄
  • 警員「知法犯法」令市民失信心 蘇嘉豪:警權缺乏外部監督及制衡
  • 警隊內部違法個案頻生 黃少澤:我們不怕揭醜 無監督無進步
  • 醫療開支透明度低 蘇文欣:易生貪腐
  • 轉載虐狗片段反被告 周庭希:事件對公民自由十分不利
  • 虐狗司警先告狀。歐安利︰警察應受人尊重而非令人害怕,蘇文欣:事件傳達不良訊息
  • 荔枝碗出品 旅遊塔木船長滿草 談錦全:荒廢很可惜
  • 仿製爺爺漁船 羅立文讚靚 陳逸鋒:望推廣漁民文化
  • 本地舊漁船 修復後成觀光明星 Bibito Herinque:澳門需保育海洋傳統
  • 其他澳門出品「明星船」(部分)
  • 續期手續繁瑣 恐免費醫療被削 腎友:望政府傾聽病人心聲
  • 蘇文欣:公開資助詳情 釋市民疑慮
  • 蘇文欣:公開醫療資助詳情 釋市民疑慮
  • 黃潔貞:設專科培訓 提升本地醫療水平

萬五蚊援助惹爭議 甄慶悅:或與官員政策制定能力不強有關

2020-04-18 13:09




政府早前公佈百億抗疫援助專項基金的詳情,其中在僱員援助款項計劃中,政府將向2018年度職業稅退稅計劃獲退還2萬元以下的本地僱員,發放一次性3個月共1.5萬元的援助款項。但是計劃卻引起不少人的不滿,質疑失業人士、家庭主婦、學生、退休人士等為何「無份」?政府在上週六(11日)出新聞稿「補鑊」,指在3月31日前失業的居民仍可獲發1.5萬元款項。但似乎政府的「補鑊」,未有平息社會對於今次計劃的爭議。
傳新澳門協會副理事長甄慶悅認為,今次非全民「派錢」所引起的爭議,或與本屆政府新舊官員的政策制定能力不是很強,尤其是政府政策背後的邏輯能力不強有關。他以今次計劃為例,政府起初宣佈百億基金,開宗明義提及基金的目的是要支援受疫情打擊的打工仔及企業,「宗旨是合理的,但一開始卻遺忘了在疫情期間失業的一群人,他們其實也是打工仔。」
他指出,今次政府提出的方案設下了兩個限制,獲發款項者必須是打工仔,並要受到疫情影響,「其實失業也是受疫情影響,但政府就將他們撥到第二個計劃當中,這就容易衍生出一個不公平的地方。之後政府也從善如流,改變了政策,這樣也是可以的。因為失業津貼,是為非自願失業的人士而設的,但是每日150元,最多90日,都只得13,500元,我覺得這個金額應該要檢討,社會應要討論。」
一個政策無法百分百受惠 甄:應用其他政策照顧其他人群
但甄慶悅指,解決了受疫情影響而失業的人士後,其他人群如家庭主婦、長者、早在去年己失業的長期失業人士仍無法獲得款項,「因為他們並不符合受疫情打擊人士這一限制,故此就不列入受援助的範圍。無論是政府或社會,都一定要清楚,百億基金的政策方針是針對受疫情打擊的人士而設,政策中是預了有一班人無法受惠的。因為一項政策,是無可能令100%人受惠。但是要如何援助這一班人?應要用其他政策來做,與這項基金應是兩回事。」
甄慶悅認為,針對家庭主婦的經濟援助,當局可以參考北歐等地的經驗,「北歐國家對於女性可謂相當好,有不同的政策支援他們,例如對於初生嬰兒的母親,可以放最多兩年的有薪假,而對於全職母親亦會有津貼。澳門可否如此?值得考慮。而政府近年亦提及要推動照顧者津貼,讓一些因需要照顧傷殘、長者而無法就業的人士給予津貼,又是否可以將母親納入其中?也是值得社會去討論的。」
「當然討論歸討論,作為全職媽媽是你的選擇,既然選擇了這種生活,就要顧及你的經濟或許無法像雙職家庭般富裕。當社會認為對於女性的支援不足時,就可以多給予支援,令他們可以相對舒適的生活,其實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照顧者津貼所顧及的人群就不同,你家中有家人需要你去照顧,這並不是你能選擇的,但是被迫放棄工作,全職照顧,社會應去想是否可以給予他們援助。」
接受援助者不是貪錢、養懶人 甄:更不應將受助者「妖魔化」
無論是本澳或是鄰埠,每當政府宣佈新的援助或資助計劃時,社會有部分聲音都會認為,這些有資格獲取援助或資助的人是「貪錢」,而政府不斷給予援助,後果則是會「養懶人」。
甄慶悅不認同上述的說法,指社會的進步,其中一個方面是對弱勢人士給予支援,「在許多情況下,照顧者、母親等是非自願地無法工作,因為家人缺乏照顧。我認為社會不應在預設立場的情況下去討論一件事,這是我最怕的。因為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社會的保障理應是愈來愈好,而非愈來愈差,這是一個大原則。」
他亦期望社會不要將有機會獲發1.5萬元援助的人「妖魔化」,「例如教師,有人說他們不受影響。但既然政策已經說要發給他們,難道現在又叫政府收回這1.5萬元,令到教師無法獲得款項?我相信這樣做的話,社會的爭議會更大。」
「的確,政府今次的政策邏輯是出錯,因為政策令一班沒有受到太多疫情影響僱員,例如水電公司、教育、社團服務等等,都可以獲得1.5萬元,但是更需要援助的人卻沒有。既然政府行錯了第一步,就應透過第二種政策來幫助其他無法受惠的人群。政策既然訂了下來,社會就應去想想,如何透過其他政策支援首輪及第二輪援助都無法受惠的人,這才是更實際的事,否則像今次的爭論只會沒完沒了,政策不用推下去,相信這1.5萬元過了疫情也無法發放!」
面對爭議 政府發新聞稿了事?甄:政府未想到完備方案
自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於上週三(8日)公佈百億基金的詳情以來,社會對於援助計劃的爭議不斷。但這個多星期中,政府僅多次發出新聞稿作「解釋」及「補鑊」,財政局長容光毫也只是接受個别傳媒的專訪,政府卻未有借助每日下午5點鐘的協調中心例行記者會,詳細解釋政策內容及釋除社會的疑慮。
曾經是傳媒工作者的甄慶悅坦言,面對這麼多爭議,政府只是發新聞稿了事,做法難以接受。加上新聞稿只有數百字,當中只有政府官員想說的東西,用詞亦十分艱深,「若不是長期跟進,社會是不知道政府在幹什麼,這種做法是差的。當政府與傳媒缺乏互動,而社會想知得更多,政府任由社會質疑繼續發酵,從公共行政或傳媒公關的角度而言,這是一個十分差的做法。」
「我相信官員針對爭議而開記招不是難事,難在我覺得政府未想到一套相對完備的方案,他覺得我未想得到方案時,出到來只會有更多的漏洞讓人捉到。被人問到時口啞啞,那就不如不要開住。站在他們的角度就是求穩陣,但站在傳媒或社會的角度,你要公佈你最新的資訊給我們,新聞稿是遠遠不足的。我鼓勵官員即時出來講,政策性的東西由高級點的官員來說,司長或局長,但具體執行時,就要由前線一點的官員去說。」
他建議政府應就爭議招開記者會,並直接由熟知政策內容的人出來說明,「記者、網民可以問問題,因為問題大多圍繞政策來講,他們應是答得到。只要心中有底,知道政策如何行、措施是什麼、有何好處壞處、誰受惠誰不受惠,政策清楚,他們就不怕出來講。現在社會對你的政策仍未清楚,只會令到公眾更質疑,亦令公眾覺得,你大聲點嘈,日日打去電台嘈,搵人去嘈,我都可能有機會搭到尾班車,搞到情況愈來愈混亂,牽涉層面愈來愈多,沒完沒了。」
「倒不如政府真真正正想清楚政策如何,條線訂下來就不要動,政策出來誰受惠誰不受惠,就要清清楚楚出來講清楚,這是面對質疑的最好方法。而遺留下來的人,就用其他政策幫他們,這是較為好一點的做法,社會看到你的誠意。」
今次爭議或成改革現金分享計劃的絆腳石
現金分享計劃自2008年實行至今已有10多年時間,近年坊間有意見認為,應該將現行「派錢」的「人人有份」做法,變成更集中、有針對性地扶助弱勢社群及中產人士。而行政長官賀一誠在競選時亦曾提到,需要思考現行「一刀切」的做法是否合適。
甄慶悅認為,今次的爭議或會成為改革現金分享計劃的一件絆腳石,但亦可令社會真正去面對這個問題,「原來現在澳門有許多公共行政及社會問題,政府及社會都不肯去面對,令到社會有許多陳規陋習,有許多不好的政策,延伸至今日都還有,不只是現金分享,工資補貼也是,工會法等,這些議題上屆政府一直都在迴避。無論是勞工團體如何爭取,社會在避,商家也在避,大家不認真去討論這些富爭議性的社會問題。」
「加上經濟環境好,大家都可以搵到飯食,生活環境向上,將這些問題放在一邊。今次正好等社會討論一下,如何派錢、用公帑才真的是用得其所、幫到真正有需要的人,這個正正是一個思考的機會,亦讓政府知道,即使政府做黃大仙派錢都會被人罵,都要思考清楚,不是派就可以。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思考,去如何用。」
他強調,本澳社會並不習慣思考富爭議性的政策或形而上的東西,只會迴避,「社會較少思考較為進步的事務,攤開報紙,社會討論得最多的都是房屋及交通等實務性的東西,但社會不明白,若你背後沒有一套政策的邏輯思維時,你是處理不好眼前很貼身的民生問題。今次最好,等大家意識到如何做。」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