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華僑銀行:今年港元P按息或降1/4厘
  • 金沙中國首季蝕轉賺近3億美元
  • IPO資訊——摯達科技
  • 內地客清明出遊消費熱情高漲
  • 經紀:撤辣後查詢增兩三成
  • 高息環境持續 撤辣樓價難升
  • 零售餐飲系統助中小企轉型升級
  • “五一”再迎出遊熱 機票搜索量暴增
  • 團進團出利延長客留 促旅社業務
  • 酒店冀“五一”檔房滿九成
  • 首季迎888萬客 復疫前85%
  • (一家之言)橋通路暢通 促有效分流
  • 穗大學城設低空經濟示範島
  • 穗寫字樓空置壓力漸緩
  • 新街坊帶動 橫琴網簽增八成
  • 穗商品房成交額 創近六年第二低
  • 中原料次季月均成交重上千宗
  • 釋放資金 工商舖料月均成交近卅宗
  • 持續減息政策 歐元偏軟
  • 歐美利差預期拉闊 或加劇歐元弱勢

(一家之言)增附加值 向體驗經濟靠攏

2020-04-29 06:35

    增附加值   向體驗經濟靠攏

    今年澳門沒有了“五·一”小黃金周的效應,取而代之是電子消費卡的實施日,靠內需成為商界抗“疫”主調。各行各業推出不同優惠,把握第一期消費補貼計劃商機。

    統計數據顯示,三月旅客大跌九成四。出入境措施進一步收緊,四月客量跌幅恐更大。出入境措施短期未見放寬,唯靠內需撐住經濟。不過,本澳內需規模有限,僅“撐得一時”,長遠無法靠內需彌補三千萬旅客的消費,未來復甦仍要思考如何重新吸引旅客。畢竟疫情過後,澳門面對的不僅是行業競爭、區域競爭,更是全球競爭。政府為此預留卅二億吸引旅客來澳。除靠政府銀彈策略,還要各行各業自律自強,做好澳門品牌。

    過去十幾年經濟上升周期,營商成本上漲,企業連年加價成為“慣例”。即使一五、一六年經濟深度調整期,企業仍如常加價。猶幸博企加快轉型,加大非博彩元素投資,結合博彩旅遊優勢,仍可引客來澳。但亦令旅客更傾向博企項目消費,對各行業帶來擠壓效應,中小企怨聲載道。

    站在旅客角度而言,在澳消費已不單純追求平靚正,留在博企消費,也是市場因素決定。中小企要留住旅客,要先做好自身的產品及服務,特別是提升體驗價值。內地企業在這方面後發先至,領先澳門企業。澳門平靚正不再,繼續靠舊有的產品經濟引客,無新特色產品、新賣點,顯然落後於發展形勢,未來重新引客也事倍功半。

    近日有企業把握電子消費卡,準備推出優惠活動,但主要集中在減價促銷、套餐優惠,無疑可換來消費者在網絡平台的轉載、點讚,但相關優惠大多是新瓶舊酒,因應疫情而推出的新產品、新服務寥寥可數,未能發揮中小企的創新、創意。

    疫下營商環境改變,何時復甦說不清,企業長遠經營,更應要及時調整心態及思維,把握今次疫情歇息的機會,結合體驗經濟的思考,研發全新的產品及服務,提升附加值,在疫後重新出發,迎接復甦曙光。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