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內地首季出入境逾億四人次
  • 央行原副行長范一飛一審認罪
  • 我國成功從美追索38文物
  • 數字技術為中外文物展注活力
  • 俄導彈襲烏18人死
  • 歐盟加緊制裁伊朗
  • 美媒:拜登施壓巴總統被拒
  • 中方籲立即實現加沙停火
  • 外媒:美同意以進攻拉法
  • 伊朗準備應對任何襲擊
  • 印尼總統佐科晤王毅
  • 華再促菲重信守諾
  • 王毅:遵守國際法美沒有“特權”
  • 印尼當選總統:中國是好朋友
  • 王毅:加快推進南海磋商
  • 桃園連續三天停電當局挨轟
  • 水浸街
  • 兩岸同胞共拜人文始祖
  • 延役之哀
  • 台軍P-3C疑誤射小牛導彈

“新就業形態”順勢而為

2020-05-26 06:35

    “新就業形態”順勢而為

    受疫情影響,中國不少企業一度按下生產經營“暫停鍵”,就業形勢嚴峻。疫情引發的民生痛點,讓就業成為今年兩會的核心議題之一。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二十三日在全國政協經濟界聯組會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新就業形態”也是脫穎而出,要順勢而為。要及時跟上研究,把法律短板及時補齊,在變化中不斷完善。

    吸納溢出勞動力

    疫情不僅是一場衝擊,也是一個契機。疫情期間,基於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的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迅猛發展,催生了大量“新就業形態”。

    其中,外賣平台、網約車平台、電商平台等新服務業平台成為吸納其他行業溢出勞動力、穩定就業市場的重要力量。

    來自美團的數據顯示,從一月二十日至五月二十四日,美團平台上新註冊且有收入的“騎手”超過一百萬人,這些“騎手”有百分之三十七點六來自餐飲等生活服務業,百分之二十七點二來自製造業企業,百分之十三點八來自小微創業者。

    首都經貿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說,中國目前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已達到了數千萬規模並保持快速增長。在當前就業壓力較大的情況之下,新就業形態這一模式能夠吸引大量就業困難群體,精準服務受疫情影響的群體。

    就共享經濟長期發展而言,疫情“危”中藏“機”,中國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于鳳霞表示,抗疫期間網絡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得到進一步深化,人們的在線消費習慣得到進一步培養,作為共享製造重要基礎的產業互聯網發展面臨新契機,“抗疫與發展並重”的客觀需要將倒逼新業態領域的制度創新加速。

    補齊短板保權益

    工作方式靈活、時間自由,甚至一人身兼數職,沒有了勞動關係。新就業形態改變了傳統的就業方式、就業格局,也產生政策規制不及時、錯位的現象。

    這個領域也存在法律法規一時跟不上的問題,當前最突出的就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保障問題、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問題等。要及時跟上研究,把法律短板及時補齊,在變化中不斷完善。

    在張成剛看來,這種短板主要存在三個方面:一是思想認識和監管政策滯後於新就業形態的發展,老辦法管新問題現象突出;二是簡單將新平台等同於普通企業加以監管,忽視了平台的公共屬性和巨大社會治理價值;三是現行勞動關係制度體系不適應新就業形態的發展,造成了勞動保障不適應。

    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高小玫表示,下一步要聚焦保障新業態從業者的合法權益,加快靈活就業立法進程,為新就業形態提供法制保障;也要在勞動者權益保護、工資支付、社會保險和就業服務等方面對他們有所保障。為他們撐起一個遮風避雨的“屋檐”。            (北京二十五日電)

    中新社記者  王慶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