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神舟十八號進入預定軌道 發射圓滿成功
  • 6歲童流感危重深切治療
  • 旅遊局赴新加坡辦大型路展拓東南亞客源
  • 梁鴻細促做好科研高端製造產業規劃
  • 日用品店涉非法進口無牌供應藥物
  • 賀一誠:積極加強澳門與深合區文旅聯動
  • 教青局:運動會不適5小學生均無大礙
  • 市署查獲兩食品廠使用過期包點餡料
  • 本澳女子冒充蔘茸店東主詐騙58萬
  • 神舟十八號航天員出席出征儀式
  • 身份證明局參展第12屆旅博會
  • 福建非遺項目走入校園 推廣傳統技藝
  • 【持刀傷人案】尼泊爾男疑借錢不果 拔刀襲擊同鄉
  • 團體辦論壇探討大健康產業發展
  • 兩工地存嚴重職安健隱患被勒令停工
  • 澳大辦葡語演講賽 學生:助鍛鍊語言能力
  • 賀天后誕系列活動下星期舉行
  • 有團體遞信表達訴求
  • 珠海辦活動表彰產業人才
  • 韓國醫學院教授今日開始離職

陳溥森:澳門應探索地攤經濟新路向

2020-06-07 06:30
【本報訊】近期內地不少城市都在探索試行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期間,實施有序管理,允許沿街商鋪、食肆、酒吧、雜貨攤檔等臨時借道經營,並可適當延長夜晚經營時間;同時,還在部分區域劃定臨時擺賣點,允許流動商販在規定的時段內進行擺賣。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兼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 陳溥森表示,在政策的助推下,令曾一度被指責為「破壞市容」形象「髒亂差」的「地攤經濟」活力,再一次被最大限度地釋放,前期銷聲匿跡的「地攤市場」和「馬路集市」正在名正言順地重回城市的熙攘街道。
陳溥森表示,疫情的突如其來,對經濟和民生的傷害程度現時尚難估量,不過不少行業和中小企業的經營困難,面臨存亡的危機抉擇卻是不爭的事實,故保就業、促消費就成為當前提振經濟的重心。因此,結合復工復產的持續推進,激活「地攤經濟」不僅成為經濟復甦的新動力,也成為舒緩就業壓力減輕民眾負擔的新路向。儘管「地攤經濟」並非正規經濟,但它卻實實在在能解決困難人家的就業和吃飯問題,亦可滿足到普通百姓的消費需要,倘若佈局合理、管理有序,還可以成為遊客流連忘返的「打卡」景點。泰國清邁的週末集市、美國百老匯的跳蚤市場、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大巴扎、香港油尖旺區的女人街、台北士林的美食夜市等都是最好的證明。
陳溥森指出,澳門由一個小漁村在邁向大都市的演變過程中,在街頭巷尾的道路兩邊,又何嘗不是曾經遍佈各式各樣的小地攤和大排檔?儘管這些夫妻檔、個體戶的經營規模不大,方式單一,不外乎是一副挑擔、兩隻籮筐、三個紙箱就隨便能在下環、司打口、福隆、沙梨頭、新橋等地空地和路邊,因地制宜,見縫插針地經營著賣魚賣菜、修遮補鞋、粥粉麵飯、蛋卷夾餅等行檔,既用簡單的投資,靠自身的努力,就養活自己和家人,同時還可推動經濟發展,固執地把一方水土的風物特色堅持下來。哪怕今時今日澳門人的物質生活已不可與過去艱難時期的日子相提並論,但近年由政府主導舉辦的康公夜市和三盞燈二手貨市場,依然在經濟低迷時期取得相關的效益。地攤經濟在社會蛻變中功不可抹,可惜隨著時過境遷,礙於種種的原因街邊的小攤販和大排檔在不斷萎縮,街道也變得冷清,人們要食一碗豆腐花,要食一條鹹肉粽也顯得異常艱難。
陳溥森表示,時代的發展確實需要城市文明,但是否為此而要扼殺具有自身特點的地攤經濟?眾所周知,澳門人的休閒娛樂和購物,除了大商場之外,很多時更留戀舊日的民風流韻,故藉此機會冀望政府在疫情之下為穩經濟、穩就業,為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在不影響消防、不妨礙交通、不污染環境、不侵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以及保證「攤撤地淨」的前提下,鼓勵和動員民間力量一齊推動地攤經濟和馬路集市,試行同意「店外設攤」和允許「限時借道」經營的措施,為中小企開闊謀生的新路子。他認為,長遠而言,為了配合旅遊業的發展,澳門應選擇合適的區域,劃定固定的地方開辦永久性的「夜間集市」,以回應市民們已呼喊了十年的訴求。

陳溥森:澳門應探索地攤經濟新路向
陳溥森:澳門應探索地攤經濟新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