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 宜透過官委途徑補強葡裔法界人士的不足
  • 宜透過官委途徑補強葡裔法界人士的不足
  • 國家安全及信息安全的利益高於一切利益
  • 國家安全及信息安全的利益高於一切利益
  • 「蒙藏委員會」併進港澳處是打臉蔡英文
  • 「蒙藏委員會」併進港澳處是打臉蔡英文
  • 捍衛主權「硬的更硬」,嘉惠同胞「軟的更軟」
  • 捍衛主權「硬的更硬」,嘉惠同胞「軟的更軟」
  • 雙選舉年兩位昔日「票王」情歸何處?
  • 雙選舉年兩位昔日「票王」情歸何處?
  • 從「租務法」難產中應得到的幾個啟迪
  • 從「租務法」難產中應得到的幾個啟迪
  • 習主席關懷港澳居民 國民待遇一家親
  • 習主席關懷港澳居民 國民待遇一家親
  • 「智城合約」基於國家安全可以豁免公開競投
  • 「智城合約」基於國家安全可以豁免公開競投
  •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換屆將會出現新氣象
  •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換屆將會出現新氣象
  • 智慧城市有助提高效率品質宜做好宣導工作
  • 智慧城市有助提高效率品質宜做好宣導工作

讓「特色店計劃」發揮月暈效應擴散推廣開來

2020-07-09 08:08

經濟局選擇在十月初五街作為進行「澳門特色的計劃」的啟動街區,顯然是經過一番腳踏實地的調查及慎密細緻的研究的。實際上,十月初五街曾經是澳門歷史上最繁華的商業區,除了該區是澳門開埠之初的華人聚居區及商業區之外,也因為內港碼頭和港澳碼頭就在附近,形成澳門對外貨物及旅客的集散地。後來因為商圈和港澳碼頭的東移,內港碼頭功能被其他交通設施所取代,街區老舊殘化,而且經常水淹等原因,而趨於沒落。  

  「澳門特色的計劃」如果能夠成功,並以「月暈效應」擴散推廣向其周邊道橫街窄巷,就可將昔日歷史上這個華人居民的主要聚居區及商業區「起死回生」地帶動起來,「再次偉大」,可能是另類的「舊區重整」。盡管因為業權等原因而難以進行「都市更新」式的改造,但「修舊如舊」式的修葺門面,並從店面裝修到商品包裝再到服務方式,都注入具有澳門特色的文化元素,這就將給這片舊城區賦予新的意義,不但可以繼承澳門的悠久文化傳統,而且又弘揚新的文化思維,使之成為在市民遊客消費,商家營商領域上,踐行「一國兩制」的一種特殊樣態。

  這讓人想起了台北市的西門町。雖然澳門十月初五街區不能完全與之類比,但相關的改造發展意念,還是值得參考的。西門町在舊台北市區時期,曾經是繁華商業區,電影院等林立,因而新上市的電影片多是在此首映,林青霞就是在此被星探所發掘的。但後來隨著商業圈東移,鐵路地下化及中華商場拆卸改建為現代化馬路,就逐漸沒落,幾成廢墟。在台北市長由民選產生後,十分重視實實在在的政績,以獲得更多的選票爭取連任,陳水扁、馬英九、郝龍斌、柯文哲等歷任民選市長都予以悉心經營、改造,在保留原有味道的基礎上,重新規畫,除了硬體設備及街道動綫的流暢,加强整齊潔淨,亦注入了新元素及流行文化,活絡年輕意象。現在,西門町已經是台北市著名的流行商圈,最具特色徒步區也是台北市第一條專爲行人設置的區域,紅樓、刺青街、電影街、KTV、萬年大樓、萬國百貨、誠品書店和各式各樣的精品小店各色其適,服飾店及各種樣式衣服應有盡有。因而成為台北民衆假日最喜愛的去處之一,青少年週末日流連忘返之處。「交通部」觀光局調查外國旅客最喜歡台灣十大景點,西門町到訪人數高居第二,僅次於故宮博物院。

  十月初五街的從繁華到沒落的歷史,與西門町的前半段相似。只要有心,就可將改造。因為十月初五街的條件很好,盡管經營商品與西門町不同,但各有各自的特色,社會文化底蘊同樣都很豐富。既然台灣地區可以將西門町改造好,負有向台灣地區示範「一國兩制」任務的澳門特區,理應更能將之改造好。倘此,單是一個經濟局已經不足以負荷,還要根據改造規劃的需要,加進市政署、工務局、旅遊局、文化局、勞工局、消委會等部門機構,特區政府或應承擔起協調統籌的責任。或許,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口岸封閉及自由行停止後,「倒逼」澳門特區政府以「內循環」的概念,搞活澳門經濟的一個好形式。如果規劃得好,還可順帶解決新馬路西端以至內港一帶的商業沒落問題。放長眼光,隨著抗疫防疫與正常生產生活並舉的模式常態化,及進入「持久戰」階段,尤其是在疫苗後特效藥研發成功並投入實用後,內港與珠海灣仔碼頭恢復通航,甚至海底隧道工程、防洪工程的開展及落成使用,恢復內港片區的繁華發展,就不再是夢想。當然,由於時空背景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不再是歷史時期的那種繁華模式,而是「舊貌變新顏」,「換了人間」。因此,「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歷史上的十月初五街,夜市比日市更熱鬧。但澳門很奇怪,經濟發展了,夜市卻沒落了。其實,夜市也是激活經濟的重要方式。台灣地區的夜市就很出名,每個城市都有一個以上的夜市,台北市更是有十多個夜市。據有關資料顯示,全台灣地區以夜市為主的攤販經濟,所貢獻的營業收入占台灣地區GDP的四點一個百分點;其中食品攤販的營收高達八成,占全民食品消費的百分之二十二點六。由於過去幾年,台灣民眾的薪資所得大多未增反減,因而以往常在小餐館打牙祭的上班族就轉向光顧俗又大碗的夜市,攤販對減輕民眾的食物消費負擔、滿足人民生活需求,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夜市也是台灣勞動市場一塊不可忽視的區塊,尤其在景氣低迷時,他們自食其力,讓失業率不致更惡化。馬英九剛上任時,為了化解失業問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花了上百億元經費,才增加了八萬多人次的臨時工。但夜市卻消化了更多的失業人口。兩相對照,在經濟衰退時,增設攤販也許不是解決失業率的正道,但對紓緩問題的壓力,應有其功能,讓失業率不致更惡化。

  這與內地近來流行的「地攤經濟」,並不是同一個概念,而是有規範的管理。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澳門的夜市經濟卻無法崛起。近年由於舖租昂貴,而且年輕人不願繼承其父母胼手胝足經營的手工巧作,使得澳門的珠三角及東南亞小食逐漸退出市場,現在已經很難品嚐到了既美味又便宜的各式小食了。銀河集團雖然有搞了個澳門美食區,但卻是以吸引旅客為主,本地居民難以「山長水遠」地專為品嚐美食而前往,只能寄望於輕軌與媽閣樞紐站接通,交通方便之後了。

   夜市不但可搞活經濟,消化富裕勞動力,而且還可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一個好去處。另外,也因為使得青年人流連忘返,可以避免其因精力過剩而作出脫軌行為。其實,澳門有關機構曾經規劃南西灣夜市,卻遭到相隔一百米以上的南西灣樓宇居民,以「噪音」等理由反對,結果政府「跪低」收回。而在台灣地區,很多夜市就是在居民樓的樓下,近在咫尺,觸手可摸,但從來沒有人投訴過「噪音」。可能是「習慣了」。說起習慣,澳門新聞界中有一個笑話,位於中區的一家報社,每逢到重要節假日休息,或曾經因為重新裝修,滾筒式印刷機停機,沒有發出「嚨嚨」聲,附近居民反而感到「不習慣」。因此,所謂習慣與不習慣的問題,在逐漸適應下,不習慣也就成為習慣。

    有的時候,「習慣」變成了阻礙社會進步的陋習。這有一個真實的例子。三十多年前,現在的議事亭前地,在噴水池兩側是有馬路的,而且可供汽車出入。有關政府部門決定將之改造為行人區,先是封閉一側。但卻遭到當地商家的強烈反對,又是開會聲討,又是找來媒體筆伐。但當局「擇善固執」,堅持下去。在完工後,效果很好,汽車不能通行,行人聚腳,生意比前更好。因而後來再封閉另一側馬路時,就無人出聲反對了。議事廳前地已經成為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而且在疫情之前,許多文化活動也是在這裡舉行。如果當時有關部門「跪低」,澳門就沒有這個景點,整條步行街的生意也沒有這麼暢旺了。這可能是當初反對開闢步行街的商人所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