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六百前線人員研預防青少濫藥酗酒
  • 港鐵為轉職僱員訂保障措施
  • “生鮮雞”日均供澳二千七隻
  • 市諮委倡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
  • 環保展開幕設逾五百六展位
  • 衛局籲外遊慎防登革熱麻疹
  • 葡學者析中國安哥拉關係走向
  • 拱北連接人工島橋快上馬
  • 七藝術家創作引導能量循環
  • 四百前線人員學習保護家暴兒童
  • 澳門首座“摩天大廈”
  • 北京中醫院促澳中醫藥合作
  • 央視亞太總站訪本報交流
  • 葡韻濕地成候鳥美食廣場
  • 街總換屆獻力社區經濟
  • 粵核應急委員會訪氣象局
  • 兩團體講解保養肝腎
  • 城大大健康學院昨揭幕
  • 下環青協分享職涯規劃
  • 復活節繽紛嘉年華明舉行

社科會籲立體展古蹟價值

2020-07-13 06:35




    搶救修古籍    賦予生命力

    社科會籲立體展古蹟價值

    澳門社會科學學會會長楊開荊認為,不經不覺,澳門成功入遺十五載,這是澳門人的榮耀,有關人文建築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資源,當局應加以保護、利用和活化,賦予文物古蹟生命力。

    楊開荊直言,保育和活化文物古蹟,應結合記憶遺產(歷史文獻)進行,並對具普世價值的珍貴古籍檔案加以搶救修復、挖掘內容。以天主教活動為例,既有教堂等古蹟,不乏文獻遺產,當中信函、手稿、照片、檔案等,能立體呈現古蹟的價值,彌足珍貴。

    尊重文化差異

    展望未來,促進灣區文化共融為大趨勢,當局宜研究如何共同活化和利用資源。個人建議大灣區青年可在世遺項目基礎上,合作推進文創工作,既可彼此了解共同的歷史淵源,也讓當下一代以開放態度接納其他地區的風俗、生活方式、價值觀,予以尊重,令不同文化共聚共存,發揮區域整體優勢。

    她希望,當局未來藉宣傳世遺之契機,帶動其他文化資源的推廣和利用。舉例說,沙梨頭一帶建築很具特色,倘將全區舊廈外牆維護翻新,定必成為新的文化景區,另外可逐步擴展至其他社區。

    深化創作題材

    楊開荊認為,以文物建築作為小說或影視等創作題材,前景開闊,畢竟古蹟就是最佳的拍攝場地。通過其中的歷史人物、事件等內容和背景,可重現文物生命力。

    當下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當局不妨鼓勵社團,尤其是青年善用文化資源開展各範疇創作,帶動相關產業鏈。社科會近年與城市大學合作,共同啟動澳門城市文化名片評選項目,亦積極與灣區城市研討文化,為持續提升本地居民文化素養和推動文化旅遊不懈努力,旨望全面發揮澳門的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