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安穩生活不等於一切 蘇嘉豪︰實現理想要趁早
  • 三戰立會誓蹚渾水? 林玉鳳︰我未做到,就要做多一次!
  • 只談口號沒結果 林宇滔:除了鬧,更需要解決問題
  • 創意應與在地文化結合 于國華:荔枝碗規劃需要共同討論
  • 考核不離地 創意雖好 亦需社區關懷
  • 活化船廠 學生點子多
  • 「警鐘長鳴」個案摘錄
  • 警員「知法犯法」令市民失信心 蘇嘉豪:警權缺乏外部監督及制衡
  • 警隊內部違法個案頻生 黃少澤:我們不怕揭醜 無監督無進步
  • 醫療開支透明度低 蘇文欣:易生貪腐
  • 轉載虐狗片段反被告 周庭希:事件對公民自由十分不利
  • 虐狗司警先告狀。歐安利︰警察應受人尊重而非令人害怕,蘇文欣:事件傳達不良訊息
  • 荔枝碗出品 旅遊塔木船長滿草 談錦全:荒廢很可惜
  • 仿製爺爺漁船 羅立文讚靚 陳逸鋒:望推廣漁民文化
  • 本地舊漁船 修復後成觀光明星 Bibito Herinque:澳門需保育海洋傳統
  • 其他澳門出品「明星船」(部分)
  • 續期手續繁瑣 恐免費醫療被削 腎友:望政府傾聽病人心聲
  • 蘇文欣:公開資助詳情 釋市民疑慮
  • 蘇文欣:公開醫療資助詳情 釋市民疑慮
  • 黃潔貞:設專科培訓 提升本地醫療水平

回收率創新低 產業商業化時代已過 林宇滔:政府唔好只係嗌口號

2020-07-18 14:01






環保局上月公佈《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19》,指出去年本澳的城市固體廢物量達到55萬噸,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達每人每日2.24公斤,同創歷史新高。而資源回收率則下降至16.8%。垃圾「圍城」的情況再次令人關注。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坦言對此「絕對無法接受」,強調本澳除了要做好資源回收,更應在本地做好資源化的操作,由本澳承擔自身的環境責任,「政府應擔當主導的角色,不應只是嗌口號。」
林宇滔指出,不只本澳,全球都正面對垃圾量增加的問題。本澳近年垃圾量呈上升趨勢,很大程度與居民生活習慣改變,以及旅客量急增有關,「例如近年居民比較多在網上購物,加上外賣App的興起,所帶來的廢棄包裝,都與垃圾量的上升有直接關係。」
政府去年就焚化中心第三期工程進行公開招標,工程總造價達到25.67億元,建成後將新增兩台處理能力為每日650公噸的焚化爐。林宇滔認為,政府透過擴建焚化爐來緩解垃圾量過多的問題屬「無選擇中的選擇」,因本澳並無堆填垃圾的地方,焚化垃圾屬唯一選擇,加上垃圾量逐年上升、營運及維護等各個因素,導致擴建迫在眉睫,「問題是,擴建過後,我們雖然有足夠的垃圾處理能力,但是否代表我們要用盡它?」
內地收緊回收政策 林:應考慮在地資源化
去年資源回收率下降至16.8%,跌幅高達半成。林宇滔指出,一直以來,本澳的資源回收物經收集及處理後,都會運往內地進行回收再造。但近年內地收緊廢物回收政策,對本澳的回收產業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因內地對於資源垃圾有很大的需求,故此過往內地一直是垃圾資源化的終端,簡單來說就是垃圾大國。但是過往內地對於資源垃圾的規管較為寬鬆,導致他們付出了很巨大的環境成本。故此,內地收緊資源垃圾的入口都是必然的,但是這個動作卻影響了全球,連澳門也受害。」
林宇滔亦指,內地政策收緊,亦令本澳的回收產業難以生存。他以紙類為例,過往內地需求較大時,本澳的紙類回收價曾經達到每公斤六毫子。但自從內地收緊紙類入口政策後,回收價就跌至每公斤三毫子甚至一毫子,「你會見到,以前還有不少公公婆婆以及外僱推車收紙皮,但現在基本上沒有人收了,因為不值錢。沒有人回收紙皮,導致不少商家都將紙皮扔在街上。」
「在紙類回收的問題上,我們是否應做多一點呢?我想,政府第一步可以在公共地方劃設空間,讓商戶可以清理乾淨並包扎好紙皮後,放在這些空間上集中回收,政府亦可給予優惠予這些商戶,鼓勵他們參與回收。相信這樣的集中回收計劃,可以將紙類的回收量提升至兩成左右,亦能減輕焚化爐的處理壓力,好過直接扔到焚化燒掉。」
他亦建議,政府可以仿效香港政府與廠商合作,在本澳興建紙張回收廠處理紙類資源,「澳門是否可以做一些工夫,將紙皮變成紙漿,甚至變成紙張,並由本地重新使用?這些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在地資源化的概念同樣可用於塑膠及玻璃回收物上,林宇滔指,在塑膠回收上,本澳應嘗試進行本地的預處理,「不只是將膠樽壓縮而已,政府除了要推動乾淨回收外,更應將之破碎,令這些塑膠成為更有用的原料進行回收再造。」玻璃方面,他提及現時本澳所回收的玻璃樽都會被送到氹仔進行處理,先磨成玻璃砂,再送到外地製成玻璃磚,「我認為本澳可以自行將玻璃砂製成磚,因為本地經常使用到,若技術不高時理應由澳門自行處理。」
林宇滔強調,政府長遠應想出一套完整的策略來處理資源回收的問題,「現在是時候訂出相關時間表,令市民慢慢消化,否則永遠都做不到。」過往商業化的資源回收產業的時代經已過去,要提升本澳的資源回收率,必須要靠政府適當的援助,來令回收產業可以持續發展,「政府在這個部分是責無旁貸的。應提供誘因予產業本地資源化,將資源化的其中一環變成本地的其中一項產業,變成一項公共服務來看待。」
長遠政策需配套 執法守法缺一不可
膠袋徵費已於去年11月生效,有不少意見認為,政府應進一步推行即棄塑膠餐具徵費與家居垃圾徵費等政策。但林宇滔認為,本澳應先逐步提升資源回收量,再配合其他環保政策,才能相輔相成,「本澳有許多工作都未做,應先做好資源產業的配套,令垃圾可在地資源化,再配合垃圾徵費,政策邏輯才會變得合理,亦能達到環保的效果。而非搞完一大輪後,最終都是扔入焚化爐內。」
他亦強調,除了強而有力的執法外,居民的守法意識同樣重要。「澳門很難一夜之間變成垃圾收費,你只會見到垃圾周街扔,如何改善居民這種習慣?就要靠政府要做一系列配套,令大家比較容易去接受。」
疫症當前 口罩消耗在所難免?林:疫情放緩時政府應推可重用口罩
肺疫年初在全球各地蔓延,政府在本澳疫情初期就推出「保障口罩供應澳門居民計劃」,本週政府更宣佈已售出一億個口罩,「全民口罩」被視為是本澳防疫成績亮麗的其中一個關鍵。但防疫之外,消耗口罩所帶來的公共衛生及環境問題亦不容忽視。
林宇滔強調,目前政府首要任務仍是嚴控疫情,公共衛生相較於環境仍是優先任務。他指出,口罩無法被回收再造,因當中涉及衛生問題,亦未必有回收價值。但他認為,市民切勿胡亂丟棄口罩,在疫情緊張時,應將口罩放入膠袋並棄置於有蓋垃圾桶,疫情放緩時亦應紥好口罩丟棄。他亦認為,在疫情放緩的情況下,政府可在取得疫情風險與環境衛生的平衡後,推廣使用可重用口罩,「因為可重用口罩肯定比一次性口罩更為環保。」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