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專題故事
  • 要聞
  • 體育
  • 娛樂
  • 產經
  • 即時新聞
  • 澳聞
  • 中國
  • 國際
  • 生活
新聞
  • 安踏首季銷售符預期 主力品牌維持正面增長
  • 大客Adidas銷售勝預期 申洲受惠前景看漲
  • 旅遊需求復蘇勢頭未止 攜程同程獲大行看好
  • 新秀麗潛在私有化出變數 收購方擬因估值高擱置計劃
  • 地緣局勢升級推高油價 石油股再受額外因素支持
  • 強生分拆後季績未及預期 醫藥部門表現失色
  • 內地客監管消息帶來衝擊 友邦股價見近七年新低
  • 高盛首季盈利增近三成 投行業務復蘇帶來支持
  • 華晨再派特別股息 大行料派息仍陸續有來
  • 周大福內地擴張步伐減慢 掀動市場負面反應
  • 莎莎上季港澳銷售倒退 拖累股價急跌一成
  • 招金急升五成後借機配股 市場回吐部分升幅
  • 迅銷中期純利多賺27.7% 惟績後股價有回吐
  • 摩通業績展望未及預期 績後股價罕現大幅度下挫
  • 地產股受累減息預期降溫 大行更偏好零售收租股
  • 網易暴雪復合憧憬漸退 市場更期待微軟的合作發展
  • 電信業投資高峰期已過 長飛光纖將要逆行而上
  • 藍籌能源股神華走勢凌厲 股價升至近三年高位
  • 恒生回購計劃有驚喜 市場期望股價從後趕上
  • 思捷獲潛在投資者青睞 重組憧憬連日刺激股價

別再拿中國嚇唬人了

2020-07-30 08:02




丹尼.羅迪克

哈佛大學約翰.F.甘迺迪政府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著有《直說貿易:如何建立一個健全的世界經濟》Copyright:Project Syndicate, 2020.

國家主導的混合經濟模式一直是中國經濟成就的根源。(央視圖片)

隨著新冠病毒從中國傳播到歐洲再到美國,那些遭受疫情衝擊的國家紛紛瘋狂搶購口罩,呼吸機和防護服等醫療用品,而且很多時候都不得不求助於中國。

中國未來主宰防護品市場

在危機全面爆發之際,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關鍵物資供應者,佔據了歐美個人防護設備進口總量的半壁江山。正如《紐約時報》最近的報道指出那樣,「中國已經奠定了在未來數年內主導防護和醫療用品市場的基礎。」

當年中國首次面向全球市場時,它的優勢在於擁有近乎無限的低成本勞動力供應。但正如大家如今所認識到的那樣,中國製造業的強大實力並非源自於無拘無束的市場力量。

作為「中國製造2025」政策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制定了大幅提高國內生產商全球醫療用品市場份額的相應目標。《紐約時報》的報告詳細解釋了中國政府是如何向國內工廠提供廉價土地,發放補貼貸款,指示國有企業生產核心物料,以及要求醫院和企業使用本地原料來構建國內供應鏈的。

如今西方媒體再次充斥著中國「旨在把持全球工業機器中的某些重要部件」(摘自《紐約時報》內文)的論調。外界對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所扮演角色的描述也日漸從「平和經商(doux commerce)」向帝國主義侵略轉化。

經濟學不應淪為地緣政治的人質

中美之間的戰略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是切實存在的,它們構建於中國日益膨脹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以及美國領導人對多極化世界必然存在這一現實的不願承認之上。但是我們不應讓經濟學淪為地緣政治的人質。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國家主導的混合經濟模式一直是中國經濟成就的根源。如果說中國有一半的經濟奇跡源自於它在1970年代末向市場的轉型,那麼另一半則是積極的政府政策,保護了國有企業等舊有經濟架構的結果,同時通過各種各樣的產業政策催生了眾多新產業。

這些成就並沒有以損害世界其他地區利益為代價,反而還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中國正是憑藉這些增長政策,才最終成為了西方出口商和投資者眼中的巨大市場。

政府不擅長確定那些行業值得扶持

那麼中國的產業政策對其他地方的競爭對手是否有失公平呢?我們在作出如此斷言之前應當三思。實施產業政策的常規理據,是新興產業會產生學習溢出效應,技術外部性和其他廣泛社會效益,因此國家應當予以支持。但是許多西方經濟學家認為,政府並不擅長確定那些行業值得扶持,而最終大部分成本都會落在國內消費者和納稅人身上。換句話說,如果中國的產業政策被誤導和誤用,結果就是該國自身經濟蒙受了損失。

參照這一邏輯,如果中國政策制定者實質上找到了某些社會利益大於個人利益的活動,從而借此提高自身經濟表現,那麼外國人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這就是經濟學家所謂的「解決市場失靈」,外部人士想要阻止中國政府推行此類政策的做法,就跟與防止競爭對手釋放自身市場一樣毫無理據。

而當所涉及的外部性是全球範圍(比如氣候變化)的情況下尤其如此。中國對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的補貼,使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下降了,也為世界其他地區帶來了巨大收益。

別試圖削弱中國經濟進步

很少有人指責中國生產商推高價格,這是掌控市場的標誌性動作。對它們的抱怨通常是反向的。這些考慮因素可能更適用於經常在高科技市場佔據主導地位的歐美企業。

現在美國政界各派已經達成廣泛的政治共識,認定該國需要針對優質就業,創新和綠色經濟出台更明確的產業政策。美國一位聲望極高的民主黨參議員查克.舒默就提出了一項法案,計劃未來五年內花費1,000億美元去推動新技術。

在歐美地區,許多推動新工業政策的措施,都是由人們認定的中國「威脅」激發的。但從經濟上考慮我們不應聚焦於此,而是要專注於國內領域的需求和補救措施。目標應該是在國內建立更具生產力和包容性的經濟,而不是簡單地想要超越中國或試圖削弱它的經濟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