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門新聞
  • 國際新聞
  • 科技資訊
  • 影視娛樂
新聞
  • 上海「套路貸」高發 在校大學生及未成年人成被害對像
  • 順豐回應快遞員猥褻女孩: 依警方調查結果嚴肅處理
  • 吉林松原發生4.5級地震 近一個月已震14次
  • 東莞五星酒店賣淫案一審宣判 老闆「太子輝」被判無期徒刑
  • 中國民航嚴懲「黑廣播」 罰款上限至50萬元
  • 中國第一大跨徑鋼桁梁懸索橋 洞庭湖大橋合龍
  • 山西和順一煤礦礦難致4死5失蹤 相關人員被警方控制
  • 20170816B2中國新聞
  • 堅持公交優先不動搖
  • 第五屆立法會畫上句號 多名議員表不捨
  • 賀一誠:立法工作健康成熟
  • 3000經屋年底落成 偉龍馬路公屋類別待定
  • 20170816A1澳聞
  • 本澳今年 沒有入口韓國雞蛋
  • 四款利賓納濃縮飲品有問題 民署發食品預警要求停售
  • 梁文燕托兒所辦新生家長會
  • 德清鋼琴走進世遺崗頂劇院
  • 團體慈善探訪安老院
  • 四款腐乳及紅腐乳疑受污染 檢出含蠟樣芽孢桿菌須停食用
  • 珠檢局提醒攜帶寵物過關 需辦好檢疫通行證

​ 疫情下電騙案層出不窮

2020-08-09 00:56



新冠疫情流行,市民留在家中及使用手機的時間多了,冒充內地公安機關及電信公司的電話詐騙案特別活躍。自今年一月下旬開始,已開始有口罩騙案出現,急於購買口罩的市民,付款後便失去「賣家」蹤影。後來各種電話及電腦網絡騙案越來越多,花樣不斷變化,諸如網上援交詐騙購買數卡詐騙案、上網裸聊詐騙案,以及如網戀詐騙、電郵詐騙等新興犯罪層出不窮。
警方曾在北區多次破獲電話詐騙中心,詐騙集團通常會僱人租住單位用於運作電腦設備,利用終端機和路由器,每天撥出一萬通左右的詐騙電話,被騙對象大多數為內地居民,亦有少量本地人,涉及金額所以百萬計。司警去年曾偵破於本澳設立電騙傳輸據點中心的電話詐騙案,犯罪集團分工明細,亦有規避警方偵查能力,包括會定期安排人員來澳安裝維護電腦設備,透過特別設計的裝置把數據轉成顯示內地號碼的語音電話撥出等,犯罪集團亦能由遠端操作電腦。
由於手機應用日漸普及,手機詐騙已成為網絡媒體犯罪衍生出來的一種流行詐騙方式,包括偽基站、網絡黑客攻擊,以及如網戀詐騙、電郵詐騙甚至假援交詐騙等新興犯罪。電話詐騙犯罪困擾全球華人社區,本澳亦成為重災區之一,諸如扮熟人、冒充內地公安、法院或海關等機關人員,以及澳門出入境事務廳人員的案例較多。電話詐騙活動日益猖獗,已經去到隨機「普及化」的地步,不少市民也接過騙徒電話,就算沒有上當也覺得厭煩。雖然警方不斷宣傳,但每個月仍有市民受騙,部分人損失不菲。
電騙案犯罪分子可謂大小通吃,情竇初開而涉世未深的中學生,往往成為他們下手的對象。網購騙案、網上交友騙案、電話騙案及賺快錢騙案等,大部分個案皆涉及小額金錢,對青少年的生活和學習卻會產生負面影響。有的青少年不懂得網絡世界有真有偽,往往因為自己的性格弱點、貪小便宜或心存僥倖而不虞有詐;被騙後又認為只是小數目而不報警,或對自身行為感到羞愧而不願尋求協助,最終姑息騙徒,令騙徒重複行騙,讓更多人受害。亦有部分青少年對網上交友的危機意識甚低,依賴和信任網絡虛擬關係為正常社交,最終被人騙財或騙色。
騙徒利用部分市民警惕性不高或較少留意新聞,裝扮成本地或內地執法機關官員,說事主涉及某宗刑事犯罪案件,需要核對身份資料,然後一步步誘其入彀。現時絕大多數居民都有手機,有的開設了微信支付等網上支付功能。不過,這種在澳門相當普及的通訊工具,會成為騙子騙財的工具。騙徒通過軟件可任意設置來電號碼,增強其可信性。市民也要留意新聞報道,關注港澳地區和內地頻頻發生的電話詐騙案有沒有新的花樣。
除了電話詐騙,美容公司的騷擾電話也令人厭煩。議員麥瑞權日前在書面質詢中,曾促請當局透過法律加強阻嚇涉及美容公司的騷擾電話。早前有公司的美容推銷活動因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政府依法開展調查及對違規的公司作出處罰,但不到幾天,有市民反映很快又再收到美容公司的騷擾電話,究竟是現行的法律欠缺阻嚇力,抑或另有原因?希望有關部門重視並予以解決。